-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小学健康教育《预防登革热宣传》主题班会多媒体教学课程.ppt
* 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 性虫媒病,也就是通过蚊虫的刺 叮吸血传播的。 病原学 登革病毒(DV)属于黄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共有四个血清型,各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理化特性 pH7~9最稳定 -70℃或冷冻干燥4℃可长期保存登革病毒。 50℃ 30分钟或54℃ 10分钟、 560千周/秒超声波、紫外线、0.05%福尔马林、高锰酸钾、乳酸、龙胆紫均可灭活病毒。 对脂溶剂如乙醚和去氧胆酸钠敏感。 传播媒介 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 传染源、宿主 人和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猕猴、长臂猴、恒河猴、狒狒等)是登革热病毒感染的自然宿主。 深山、丛林性深处的疫源地,猴类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和宿主,形成猴-蚊-猴循环。 城市型疫源地,隐性感染者和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和宿主,形成人-蚊-人循环。 传播途径 患病者 潜伏期:3~14日常见为5~8日 健康人士 外潜伏期:8~12日 带病毒蚊 传播途径 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 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不同型别毒株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或多次感染。 感染后只对同型登革病毒株有较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 登革热的危害 主要流行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全球2亿以上人口的健康,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发病人数有数千万人,有50万的住院病例,其中90%的病人是15岁以下的儿童,平均的死亡率为5%,死亡在2万人以上,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 登革热的危害 近二十年来,登革热和登革 出血热不仅在东南亚流行趋势加 重,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复燃。登革出血热由于症状严重, 死亡率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一般4~7天 主要临床特征 突然起病、迅速高热(可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头、眼眶、肌肉关节) 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 出血倾向 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DF) 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典型登革热 ⑴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疼痛,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2~7天。部分病例于病程的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病愈后数周才能完全消失。 ⑵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天。 登革热的临床症状 登革热出血热的 病人皮下淤血 登革出血热 有典型登革热表现; 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 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肿大 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109 /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 异常严重出血的病例可导致死亡。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