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痉证推荐
* 中医内科学 4.心营热盛证 主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热人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清营汤加减。本方有清心凉血解毒,泄热养阴作用,适用于温邪传营,热伤营阴证。 *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清心泄热,凉血解毒;玄参、生地、麦冬滋阴养津。 加减 若高热烦躁明显,加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等凉肝熄风止痉之品;伴有神昏谵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本证为心营热盛致痉,临证时辨其营血热毒深浅轻重,可分别选用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裁;若肢体抽搐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汗出,舌淡,脉细弱,证属亡阳脱证,当予急服独参汤、生脉散。 * 中医内科学 5.痰浊阻滞证 主证: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本方有运脾豁痰作用。适用于脾不化湿,痰浊壅阻证。 *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豁痰化浊开窍;枳实、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全蝎、地龙、蜈蚣熄风止痉。 加减 若言语不利者,加白芥子、远志以祛痰开窍醒神;胸闷甚者,加瓜蒌、郁金理气行滞宽胸; 若痰郁化热者,身热,烦躁,舌苔黄腻,脉滑数,加瓜萎、黄芩、天竺黄、竹茹、青礞石; 若痰浊上壅,蒙闭清窍,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 中医内科学 6.阴血亏虚证 主证: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陶,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以补血为主,用治血虚血滞,筋脉失养证;后方滋液育阴,柔肝熄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虚,虚风内动证。 * 中医内科学 常用药 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补血滋阴柔肝;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熄风止痉;鸡子黄养阴宁心。 加减 若阴虚内热,手足心烦者,加白薇、青蒿、连、淡竹叶; 抽动不安,心烦失眠者,加栀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气虚自汗,卫外不固,加黄芪、浮小麦; 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 * 中医内科学 单方验方 * 中医内科学 转归预后 * 中医内科学 预防调护 * 中医内科学 1.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一旦感受外邪,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避免邪壅经络。若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应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2.痉证发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如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可用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研粉顿服,或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3·痉证病人多属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发病时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居室要安静,减少噪音刺激,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 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在发作停止后,治疗和护理工作要合理地集中安排,有利于病人安静休养,减少痉证发作。 * 中医内科学 临床禁忌 * 中医内科学 结 语 * 中医内科学 痉证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 《内经》曾以外邪立论,《金匮要略》又分刚痉、柔痉。 后世医家结合临床实践,又提出内伤致痉理论。其发病原因,外则风、寒、湿、热之邪,内则脏腑失调、气血亏虚、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 根据痉证的临床特点,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本病应与痂证、厥证、中风、破伤风、颤证等病证相鉴别。 * 中医内科学 痉证治疗的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同时,必须辨明外感与内伤、虚证与实证,切勿滥用潜镇熄风之品。 一般来说,外感发痉多属实证,治当先祛其邪,如属风寒湿邪,宜祛风、散寒、除湿;若邪热炽盛,热动肝风,风火相煽,宜清热熄风止痉;若热邪人里而实热内结,消灼阴液致痉者,宜泄热存阴止痉;热人心营,扰动神明,宜清心透营止痉;痰浊壅阻经脉,蒙蔽清窍,宜熄风止痉,豁痰开窍。内伤发痉,多属虚证,重在治本扶正,临证当辨其损及脏腑而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