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八讲《奥德赛》和“退潮沧海 .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8 第八讲《奥德赛》和“退潮沧海

《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 第八讲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下面我们讲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下一讲讲悲这个审美范畴。 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两部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公元1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比较这两部史诗时,认为《伊利亚特》创作于荷马才华全盛的时代,将仍然壮观、却不再热情的《奥德赛》比作“退潮的沧海”。 电影《特洛伊》中的“木马屠城”源自《荷马史诗》 电影《特洛伊》剧照 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1、崇高的特征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山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2、崇高的效果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黑格尔(1770~1831)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 朱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 根据同样的标准,朗吉弩斯对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和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西塞罗铺张,狄摩西尼崇高,铺张以数量和广度见长,崇高则以强度和深度取胜。 说西塞罗的雄辩如“野火燎原”,四面八方地燃烧,广度有余,力量、速度和深度不足。 狄摩西尼的雄辩“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能够产生雷霆轰击的效果。 西塞罗 西塞罗是罗马第一雄辩家,然而朗吉弩斯认为他不如狄摩西尼。他认为,西塞罗铺张,狄摩西尼崇高,铺张以数量和广度见长,崇高则以强度和深度取胜。 狄摩西尼的演说字字珠玑,具有深度和强度,往往是一语中的,引起人的强烈共鸣。 “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能够产生雷霆轰击的效果。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激情。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重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