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汉语言文学_2562.doc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汉语言文学_2562.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汉语言文学_2562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汉语言文学 内容提要: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孤独是你我的裂变/ 裂变是黑色的沦陷 / 捉不住你的眼波 / 眼波从肩头滑过 / 你我似飘忽的星体 / 星体在悄然地红移 / 生命已散成碎片 / 碎片零落在荒原 / 愿你像黑洞般神秘 / 释放出无声的引力 / 再不要抽身远去 / 来吧让你我遭遇 / Oh, forget He and forget She / I take to you, you take to me /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我和你的商籁--读马丁·布伯哲学有感》 ,它是有感于存在主义神学家马丁·布伯 的思想而发的:在他看来,他或她是一种与我对立的、疏远的、陌生的、异己的在者;只有化他为你,在你-我对话的情景里,我们才能返回到本真存在的我。这与另一位存在主义者萨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狱的体悟一致,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种深刻的揭示。但不幸的是,自从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以来,这种我-他异在的生存处境就一直是人自身的一种基本的存在论事实。这个事实在古今中外的思想意识中一再反映出来,西方世界最近的一个著名例证就是美国学者亨廷顿的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而其实在中国,近代以来直至今日,我们津津乐道的中西文化优劣比较,就其以中-西文化二元对峙作为其全部立论的基本预设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我-他异在的态度模式?西方人固然视我们为他者,而我们未尝不视他们为他者?所以,西方人固然需要反省他们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需要反省自己的某种华夏中心主义?然而很无奈,我这里仍然在区分我们和他们。可见我们自己的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本文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你、我、他的语义分析,反省我们自己的这种他者意识。1.他:缺席的他者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最明显地反映在第三人称他的用法上:我们用他来指称那个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谈到他时,我们心中常常是充满着疑惑、猜忌、甚至敌意的。跟对话中出场的我和你不同,他总是不在场的,我称之为缺席的他者。在汉字中,他是一个后起的俗体字,最初写作它。最古的字书《说文解字》尚且没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叚(假)佗为之,又俗作他;经典多作它,犹言彼也。徐灏笺注:古无他字,假它为之;后增人旁作佗,而隶变为他。这里应注意的是:(1)他是佗的隶变俗体字,当出现于秦汉之际;(2)佗是它(作为代词)的假借字,也是后起的用法。 [3](3)它是蛇的古体字,这是众所周知的。《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弯曲)垂尾形。《玉篇》:它,蛇也。宋代罗泌《路史·疏仡纪·高阳》四它卫之,罗萍注作四蛇卫之。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湖州府》说:杼山上有避它城,……盖古昏垫时民避蛇于此。以上都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段玉裁和徐灏及许多人都把作为人称代词的它视为假借字,这就值得商榷了。在我看来,它字的意义从指称蛇虫到指代人物的演变,这并不是假借,而是词义的引申。这要从上古的成语无它和有它谈起。《说文》: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当时蛇多,所以人们见面时常相问:没有蛇吧?这相当于后世见面问候的套语:别来无恙?段玉裁注:相问无它,犹后人之不恙无恙也。既然成为了一般见面问安的套语,则它的含义也就泛化了:不仅指蛇患,而且指一般的忧患,或如高亨先生所说的意外之患(详下)。进一步联系到当时部族之间战争频繁的事实,它在问候中更多地是指称的作为敌对势力的外族。例如《国语·周语下》谈到单子能类,并引《诗经·大雅·既醉》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认为必兹君之子孙实续之,不出于它矣。韦昭注:类,族也;它,它族也。不出于它即不出自外族。所以,无它乎的通常意思是问:没有外族来犯吧?相反,如遇外族侵犯,便是有它。对此,我们可以《周易》古经的有它为证。《周易》共有三处谈到有它,大抵均指作为敌对势力的外族:一是《比卦》初六爻辞: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指出:(《说文》它)重文作蛇。是古人称意外之患曰它。此爻云终来有它吉,大过九四有它吝,中孚初九有它不燕,义并同。殷墟卜辞亦有有它亡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