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07·3总第10期2007年6月30日目.DOC

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07·3总第10期2007年6月30日目.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07·3总第10期2007年6月30日目

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研究动态 2007·3(总第10期) 2007年6月30日 目 录 最新成果 巴蜀古文字的两系段渝……………………………………………………………………………(1) 盐源青铜器中的“一人双兽纹”青铜枝形器及其相关问题初探霍巍…………………………(14) 南丝路上的云南青铜文化肖明华………………………………………………………………(23) 基地建设 庾光蓉、段渝出席“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 ………(27) 巴蜀古文字的两系 段 渝 一、学术源流回顾 古代巴蜀,作为我国先秦时代西南腹地一个灿烂的古文明中心,曾经在农业、冶金术、青铜器制造、城市、建筑、商业贸易、生产专门化以及知识水平等若干文化领域中,取得过重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这在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了。然而,如此灿烂的巴蜀文明,是否曾产生创制过它自己的古文字呢?如果有,它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无论在考古、古文字还是历史学界,这仍然是一个有相当争议的问题。毫无疑问,古代巴蜀文字的研究,已成为巴蜀文化研究以至先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了正确理解巴蜀文字研究的情况,有必要对其学术源流予以简略回顾。 早在汉、晋历史文献中,对于巴蜀是否有其文字,就已存在重大争论。旧题西汉扬雄所著《蜀王本纪》首倡蜀无文字之说,其文云:“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东晋成汉史家常璩则对此说提出质疑,所著《华阳国志·叙志》云:“而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又言蜀椎髻左衽,未知书,文翁始知书学。……则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夫人为国史,作为圣则,仙自上世,见称在昔。及周之末,服事于秦,首为郡县,虽滨戎夷,亦有冠冕。故《蜀纪》曰:‘大人之乡,方大之国’也。至于汉兴,反当荒服,而无书学乎?《汉书》曰:郡国之有文学,因文翁始。若然,翁以前齐、鲁当无文学哉?……惟智者辨其不然,幸也。”常璩之意,是蜀有文字。是后,历代学者多据《蜀王本纪》,遂使蜀无文字之说几成定论。 从汉、晋以迄于近代,对于巴蜀文字的问题,不论学者主张其有还是主张其无,不过都是凭藉臆断,皆无确切证据以成其论。这一重大课题,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巴蜀青铜器的不断发现和巴蜀考古的逐渐深入,才开始获得解决的生机,进入科学研究的轨道。 194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随着巴蜀考古工作的进展,资料日益丰富,学术界据此并参照文献记载和人类学材料研究巴蜀文字,已有相当的进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各种观点及其主要分歧如下: 第一,巴蜀有文字。卫聚贤于1942年发表的《巴蜀文化》中称巴蜀青铜器上的各种符号为“巴蜀文字”。196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中指出,巴蜀文字有两类,一类是“符号”,有的“与铜兵器上的铸文相同”,另一类是“似汉字而又非汉字者”。童恩正先生于其1979年出版的《古代的巴蜀》中,认为后者无疑是巴蜀文字。李学勤先生进一步将巴蜀文字分作甲、乙两种,并指出巴蜀文字甲既有表音符号,又有表义符号。 第二,巴蜀无文字。一种意见认为巴蜀青铜器等上面的符号是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吉祥符号,不能单个予以宣读,只能成组进行解释。邓廷良先生认为巴人铜器上的符号是巴人及其有关部族图腾的徽纹。李复华、王家祐两先生则主张巴蜀符号是巴蜀人或巫师借以表意的“巴蜀图语”。 第三,是巴有文字还是蜀有文字。徐中舒先生主张巴蜀青铜器上的绘画图像是巴人的文字“巴文”,与蜀无关。蒙文通先生则根据史籍考订蜀有文字,与中原的区别只是存在部分相异的方言和新字。李复华、王家祐两先生则指出,蜀有不同于中原甲骨文和金文的方块象形字。 第四,古蜀文字是一种比较发达的拼音文字,属于音素——音节文字体系,其产生时间可上溯到公元前15世纪殷代甲骨文时期,与甲骨文并行产生和发展,甚至更早。 以上各种意见分歧的焦点,直接涉及对三个基本问题的估计和理解:第一,有关巴蜀文字产生与否的社会背景即社会发展水平的估计;第二,有关文字和符号资料的发现和积累;第三,有关符号性质的判定。后两个问题将在后面随文解说,值得重视的是第一个问题,它往往为人们所忽略,实际上却是理解全部材料的基础。《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对蜀人有无文字的争论,关键不在有无蜀人的古文字材料,因为其作者均未曾见过任何巴蜀的古文字,而在于对蜀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总体认识的差异。《蜀王本纪》之所以提出蜀无文字,依据在于“(蜀人)椎髻,左言,未有礼乐”,经济文化落后。《华阳国志》之所以认为蜀人必有其文字,依据亦在于蜀得天文地理之利,精英辈出,经济文化发达。以此言之,古代学者的争论,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水平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在考古学取得重大进步的今天,这种争论应该结束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