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

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拓展 ——《孟子》散文 一、口传文学演进的拓展阶段 1、《孟子》一书的作者。《论语》文章中我们基本上看到了口传文学的主要特点,且《论语》为其弟子辑录而成已为不争之事。而孟子一书的作者古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司马迁持此说;(2)认为是孟子独立完成,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四书集注》持此说;(3)认为是孟子死后,由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论缀辑而成,唐代韩愈、清代崔述持此说。综合各家所言认为第一种较为妥当。详见杨伯峻《孟子译注》、《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 2、《孟子》一书写作动因。义不合当世,遂与弟子阐发孔子积世理念,激情满怀地张扬儒家仁政理想。孟轲,驺人也。邹,兗州县。)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另据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生于公元前385年,死于公元前304年前后,一般称他活了84岁。当孟子出生时,孔子已经死了将近一百年。 3、口传文学演进的拓展。 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是口传文学的承续,在文章中能看到许多以语录体方式结构方式的篇章,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论述。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辨文。另一方面根据研究者之言,若全为语录体,文章就不会那么精工和整饬,“《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己下手,安得如此之好。”(朱熹语,转引自《孟子译注》P4) 由此可见:《孟子》的文学性要比《论语》强,虽以对话体方式构结篇章,对话体从对话的论道已逐渐转向了一种修辞方式,它比直陈观点的训诫有变化,且使得观点来得更为质实,说理更为有力,文章变化迭宕起伏、摇曳生姿。另一方面是书写的文学在语言的句式选择上、在词语的精工锤炼上、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都显示了艺术的匠心。正如诗者,持也,持其情志。孟子的思想和情感就在这些精巧的遣词造句中显现出来。 “整个文学与文体,其发生的普遍规律是由口头到书写。文章及文体之完全成立,在于进入书写时代之后;但是,文章及文体之发生,却多在口述形态之中。”“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合格的大夫,同时应该是一个口述文体的专家,也就是口述的修辞家与文学家。可见我国士大夫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实在是在书面写作之前就已建立起来。这对于了解早期文学的成因与特点,是重要的。” 见钱志熙《赋体起源考——关于“升高能赋”、“瞍赋”的具体所指》原载《北京大学》2006·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6·11) 4、士阶层的腾升与书写意识的强化 孔子时代士阶层还没有真正进入权力核心,仍处于社会边缘群体。到孟子时代,各诸侯国对具有真才实学的士人的需求空前强烈,游荡于社会上的布衣之士成为执政者集团的真正后备大军。一部分走务实之路,通过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的角逐来使某一诸侯国强大起来。“另一部分人则走务虚之路,试图通过文化话语的建构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再进而落实为政治上的统一。孟子便是这派士人的杰出代表。”“孟子奔走游说,到处宣扬‘仁政’‘王道’,大讲‘四端’、‘求放心’、‘存心养性’,又扩异端、辟邪说,都是在做着同样的努力。” ——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P272 孔、孟异同 1、口传与书写之别。孔子是述而不作,孟子是拟圣而作,然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自成统一风格。 2、人道观不同。孔子讲“笃信善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中国知识分子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努力给它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每一个知识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曾参发挥师教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而孟子进一步发展,把士与道的关系扣得更紧密。他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尽心上》。士不论穷道都以道为依归,自然发出一种尊严感。提出了道尊于势的观念。 3、不同的人性观。孔子是只言“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的本性原来大致相近。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