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 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 八醋”。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 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 凡。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 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 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 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儿的习 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上的吊钱儿 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 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 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 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 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 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财神 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年初七:吃面条长寿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 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 后记得回归清淡 年十四:准备闹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 年十六:回归清淡 年十七:春节落幕 山东 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 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 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 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 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 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 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 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 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 走亲戚的日子。 海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 。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 “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 日子细水长流)…… 少数民族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 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 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 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 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 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 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 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 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 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 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 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 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 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