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以降聊城古城居民生活全观察(刘洪山 高文广 张和鹏 李惠)金城汤池成胜景——安全篇 如果把古城比喻成宝库,当你充满敬畏地打开她时,会发现其中璀璨夺目、可圈可点之处令人目不暇接。我们目光首先触及的,就是古城的防御与安全——自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迁于现址后,近千年时光流转之间,古城人如何获得安全?如何保证生存?如何御敌、防害、抗灾?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又闪耀出了怎样的光芒? 这些问题,很自然地吸引我们去最先关注聊城古城的城防。 “作为一处军事要地,聊城古城的突出优势,就是易守难攻。”2月19日,在聊城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文博研究员陈昆麟坐在他办公室的典籍堆中,这样告诉记者。 在陈先生的侃侃而谈中,聊城古城内城外郭、武备充分、四面环水的具体特点,一一生动地浮现出来: 古城城墙,在宋代是土城,至明洪武五年(1372年)筑为砖城。在古城城墙之外,还有土筑的郭(外城)。城与郭相辅相成,既可御敌,又能防水。古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都在城门外口加筑了瓮城,既可防止敌人直接冲入,又便于围歼来犯之敌。城墙还筑有马面敌楼,用于观察敌情、夹击攻城之敌。城墙之外,还附有水门、吊桥等防御性设施。在内城与外郭之间,是环绕古城四周的护城河。 由于古城固若金汤,所以针对古城的战争罕见强攻。远的,像战国时(公元前249年)的“鲁仲连射书退燕兵”,就是采用了“攻心术”。当时的聊城古城虽不在今址,但城建格局十分相似。对此,《水经注》中有着专门的记载:“漯水又北,经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近的,在解放聊城时,也采取了“围而不打”的部署,以避免伤亡。 “作为聊城标志性建筑的光岳楼,本身就是出于军事目的建造的更鼓楼。它占据制高点,能‘远眺料敌于严更漏’,具有较强的军事功能。”据陈昆麟介绍,光岳楼在防雷方面也堪称典范。由于这座楼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遮蔽风雨,便于绝缘,所以能有效避免雷电袭击。 话题转到防御自然灾害上,陈昆麟认先生为,作为城市,旱灾、蝗灾等农业灾害,对它的影响比较间接,城市自然灾害的防范重点是水灾、雨灾。他介绍说,除了前面提及的城、郭并防,抵御水灾外,聊城古城墙的四角内,均开挖有面积不小的蓄水池,用于暴雨时排涝。 近千年间,为防御自然灾害,官民在当时有限条件下做出了不懈努力。记者查阅志书了解到,明和清,先后设闸官、管河专员,“添建堤坝、闸座,劈画精详”,在保证河道畅通的同时,也在古城外围防御古城水患。在清代,还设立了官办的养济院,出现了民办的普济堂,收容孤贫老病无依者。 时代发展到今天,往昔的防御设施,都淡褪了浓浓的火药味,成为颇具文物价值或观光价值的胜境:光岳楼成为聊城人引以为荣的标志性建筑,是聊城观光客的必到之处;护城河变迁而来的东昌湖,更成为当今“江北水城”开发最根本的基础,以其浩渺广阔、清澈灵动、勃勃生机吸引着人们。沧海桑田,前人当年在防御方面付出的劳动和智慧,正在这样裨益着今人,泽被后世。【背景资料】文献可考的4处聊城古城 聊古庙 最早的聊城所在地,位于今城西北7.5公里处,西新河西岸。 王 城 位于今城东徐田庄南。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迁此。 巢陵城 位于今城东南7.5公里大石槽村西。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迁此。 今 城 名为“孝武渡西城”,宋淳化三年(992年)迁此至今。?曾济苍生有岐黄——医疗篇 8月5日下午四点左右,聊城市区落了一场雨。但这并没有阻住病人的脚步。 来到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学博士谷万里值班的诊室时,他去参加院内会诊了,十几分钟就等了几位病号。回来后,病人还是络绎不绝,其中包括一些他的同事。“聊城医疗是有渊源的,像《伤寒论》第一注家成无己,就是聊城茌平人。据说他还曾在聊城行医。”谈起古城医事,谷万里首先提到了成无己。去年,在他的促动和茌平县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聊城市中医药学会在洪官屯乡成庄立起了“成无己故里”碑,并着手筹建成无己展览室。 就像中医科病号渐多、成无己被重新重视一样,近年,博深沉静的中国传统医学,在经历了一个断层之后,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谷万里说,虽然这个断层为期不短,但古老中医的血脉,终究还是以坚强的生命力延伸至今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年古城的医疗,基本就是被称为“岐黄之术”的中医。“历史久,规模大,名医多”,是采访和查阅史料后,古城医疗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 宋金时期的成无己,是聊城医疗活动起源较早、起点较高的一个代表。《注解伤寒论》十卷、《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奠定了他在中华医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在医药机构方面,明代即开设有医学训科。这些,都成为聊城医事历史悠久的明证。 年逾古稀、熟悉地方史的刘洪山先生,向我描述了他少年记忆中的情形。他说,那个时期,还能寻见古城古时医事的一些踪影。由于运河的带动,古城相当于一个药材集散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