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中国农村观察.PDFVIP

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中国农村观察.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中国农村观察

2017.2 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 变迁与改革:一个分析框架的构建 李 宁 1 何兴邦 2 王舒娟 1 摘要:基于地权结构细分视角,本文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文献述评。已有研究 在农地产权内涵、地权变动与农地市场发展间的关系、地权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绩效的机理和农地 “三 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缺乏对地权结构细分特征深入且逻辑一致的探讨。为此,本文提出,可以通 过构建“内容提炼—机理探究—改革启示”的分析框架,以拓展后续的研究方向:首先,可以从权 利的行为特征差异角度来界定地权结构细分,并借此划分细分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分 权三项权利的实践发展阶段。然后,可以先通过租值耗散、市场演变与结构细分的理论逻辑,来探 究地权变迁呈现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再通过分析该特征所带来的农户排斥国家和集体等其他主体 干预的程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内在路径, 探究地权结构细分影响农业生产绩效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在分析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内容与 地权结构细分关系的基础上,回答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农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关键词:农地产权 结构细分 分析框架 三权分置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核心议题是将农地的诸项权利在农户与非农户等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配置与 优化(周其仁,2004 )。改革开放以来,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在以农户为核心主体的配置过程中先表 现为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然后才是涉及流转等农地处分权利的 “三权分离”(黄季焜等,2012 ),其中,农地处分方面的抵押权改革,更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① 会之后才在顶层设计层面得到关注(高圣平,2014 )。也就是说,国家对农户所拥有的地权 的法律 界定与实践探索过程,在逐步改变原来僵化且合一的地权结构,并由此表现出了地权变动的结构细 分特征(张曙光、程炼,2012;罗必良,2013 )。 本文通讯作者为王舒娟。 ①为行文方便,文中“农地产权”与“地权”两种表述具有相同的含义,不加以区分。 -1- 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一个分析框架的构建 因为农地承包权以及农地经营权的变动都属于地权结构配置变动的范畴,因此,对于近来以改 ① 善地权结构配置为核心的“三权分置”改革 (陈锡文,2014 ),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产权结构细 分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理解与把握这一改革的政策内容,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其在实践中 如何有效实现的命题。鉴于此,本文尝试将地权结构细分作为贯穿全文的分析视角,评述农地产权 制度变迁与改革方面的现有研究,然后构建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以期形成从地权结构细分角度研 究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当前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新思路。 二、农地产权内涵:如何界定地权结构细分? 国内对农地产权内涵及其历史变动的分析,是随着实践中有关问题的出现而发生转变的。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农地产权在研究中往往被当作一个单一变量(例如 Lin,1992)。但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粮食产量出现徘徊以后,这种把农地产权作为整体并假定配置不再变动的预设,已 经不完全符合农地产权的内部结构在实践探索中继续发生配置变动的现实情况。所以,这一领域的 大部分学者开始试图通过深入分析农地产权内部的权利束结构来适应客观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 Ma (2013 )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初的成功在于构建了以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为特 征的新型产权结构,而后续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产权结构的有效拓展,尤其是 处分权等重要权利的分化(张红宇,2014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