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在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39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练习: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 (1)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新政协的召开 (3)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4)西藏和平解放 A.(1)(2)(3)(4) B.(1)(2)(4) C.(1)(2)(3) D.(2)(3)(4) 2.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与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相比, 1954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的新特点是 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6.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 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D .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 单元结构: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政协召开和 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的理论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 新中国民主政治 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知识结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前提: 解放战争基本胜利,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 内容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 与会代表:略。 会议性质: 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开国第一部根本大法。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规定了国家性质、基本方针政策; ①时间:1949、10、1。 ②内容: 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B、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 C、施政方针——《共同纲领》; 中央 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2、新中国诞生: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 1、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1)推翻了帝、官、封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2、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 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原因: (1)中共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各阶级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各阶级、各阶层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4年后政协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意义: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打下合作基础。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代替政协,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迎来新的春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1)《共同纲领》的促成。 (2)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创立: 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二: 阅读教材,了解一届人大有哪些重要内容?一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