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水产饵料生物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绪论水产饵料生物学

水产饵料生物学 课程时数:64学时 授课时数:32学时 实验时数:32学时 主讲教师:赵 文 实验教师:刘 青 绪 论 一、水产饵料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水产饵料生物学是研究作为经济水生动物饵料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水生大型植物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水产饵料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经济意义及其主要类群的增殖(培养)利用。任务是在学习各类水生动植物生物学特征和种类鉴定的基础上,着重了解重要饵料生物的饵料价值和个体生态,并初步掌握其培养(增殖)、利用的理论与方法。 二、研究简史 1. 人类在与海洋、湖川、池沼各类水域的接触和利用中逐渐发现和记录了水生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和生活史,首先被注意的的是鱼类和其他大型生物。自娄文豪克(Leewenhoek,1632-1723)研制和改善显微镜后,微型和小型生物才得以深入研究。娄氏本人首先发现轮虫和一些单细胞生物。 2. Forbes 在1815年用底拖网采集并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 3. Muller 于1845年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并进行浮游生物研究。 4. 德国学者Hensen 1867年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首先创用了“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 5.瑞士学者Forel于1869年 (F.A.,1841-1912)研究了日内瓦湖的底栖动物早期在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研究中作过较多贡献的还有Sars(1900-) 等等。 三、我国水生生物学发展概况 (一)分类工作有新进展 发表了大量论文,很多分类专著先后出版,为我国水产饵料生物学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 《湖泊调查基本知识》饶钦止等,1955; 《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 《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 《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 《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沈嘉瑞等,1979 《中国淡水藻类》胡鸿钧等,1980; 《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蒋燮治等,1983; 《海洋浮游生物学》郑重等,1984; 《中国淡水藻志-鞘藻目》饶钦止,1988; 《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杨德渐、孙瑞平,1988; 《中国淡水藻志-硅藻门中心纲》齐雨藻等,1995; 《中国淡水藻志-色球藻目》朱浩然等,1997; 《中国淡水藻志——裸藻门》施之新等,1999; 《原生动物学》沈韫芬等,1999 (二)开展不同水域的渔业资源调查 在海洋方面,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综合调查。195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80年进行全国海岸及海洋资源综合调查等; 在内陆水域方面,50年代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综合考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长江中、下游的湖泊调查,青海湖调查,80年代初由各省、市水产研究机构和几所水产高等院校协作,对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四大水系的渔业资源进行综合调查。 大连水产学院等单位开展了内陆盐水及其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的研究。这些工作为水产饵料生物的区系和分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生物饵料培养、利用取得成效 在单胞藻培养方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藻种室,可随时为生产、科研单位进行藻类培养提供种源;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了固氮蓝藻的培养和在农业、渔业中利用的研究;海南、广东建起了多处螺旋藻培养基地,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品育苗生产中;曾被视为害藻的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iroides)经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多年研究,证实其为鲢易利用的优质饵料,并在大面积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轮虫培养方面,继上世纪50年代引进日本工厂化培养技术后,近年,李永函等利用广泛蕴藏于水体沉积物中的休眠卵,在土池中大量增殖轮虫获得成功,并已在淡、海水苗种生产中,特别是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得到应用。 枝角类作为“鱼虫”,早在我国民间养鱼中采用。十几年前何志辉等从晋南采集到盐水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驯化于海水中,并对其生物学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为大规模增殖作为海水苗种生产新的活饵料奠定了基础。 随着沿海卤虫资源的急剧下降,内陆盐湖资源开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上世纪末,由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水产研究所,对西北地区盐湖卤虫资源进行了为期4年的调查,发现有卤虫的盐湖31处,水面1620km2,为卤虫资源利用开拓了新领域。 保 护 生 物 学 参 考 书: 《保护生物学》,傅之屏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生物多样性科学》,陈灵芝、马克平主编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