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黄敬孚)推荐.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黄敬孚)推荐

2002年12月在我国台湾从住院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1株“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此后3个月内又从7例患者的各种标本中(主要从呼吸道)分离出15株。 * 2003年3月至2004年4月在法国多家医院发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克隆传播,波及290例患者,其中73例(33%)为感染,且大多数患者住过ICU,34例死亡,归因病死率高达57%,而此克隆株仅对亚胺培南和黏菌素敏感。 * 2001年全国14所医院的耐药监测数据显示,亚胺培南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还保持95%,对其他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只有45%-69%,多重耐药株逐年增多。深圳市某医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的耐药率高达28% 。 * 1996至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于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不到5%,而到了2004年,耐碳青霉烯类的不动杆菌(CRA)急剧增加。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1~2003年分离的100例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占15%,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2000年7月~2001年6月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4%。 * 研究表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存在着地区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就是在同一所医院不同科室耐药谱也有所不同,这与环境和抗生素使用模式有很大关系,抗生素使用起点越高耐药株产生的越快,亚胺培南耐药率越高。 * 细菌耐药性问题 固有耐药 (intrinsic resistance) 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如: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 链球菌属对庆大霉素天然耐药; 嗜麦芽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    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 * 获得耐药 (acquiredresistance)   细菌耐药性机制: 通过质粒介导或染色体介导发 生变异获得耐药性。 (1)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灭活。 (2)改变靶位蛋白。改变细菌细胞内与抗生素作 用靶位,使细菌对该抗生素不再敏感,但仍 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3)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积聚。发生下列两种 情况或其中之一,即可降低细胞内积聚:    改变外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    增加外流,使进入菌体内抗生素迅速外流。 *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产生耐药酶、菌膜通透性降低及主动外排增加、基因突变、整合子基因扩散等机制,与多重耐药性都密切相关。 * (1) 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不动杆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尤其是ICU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耐药机制包括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产生、外膜通透性下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亲和力的改变。不动杆菌产TEM-1、TEM-2、OXA-21、OXA-37型β-内酰胺酶,对氨苄西林、羧基青霉素、脲基青霉素耐药。在不动杆菌中至今尚未报道TEM或SHV型的ESBLs,只检测到PER-1型和VER-1型ESBLs。PER-1型ESBLs最早出现在铜绿假单胞菌中,为染色体的插入序列编码,与TEM、SHV、OXA型等β-内酰胺酶DNA同源性低,仅26%,随后又被发现可为细菌质粒携带。 * 1997年Vahaboglu等在土耳其进行多中心研究发现,不动杆菌中PER-1型ESBL检出率高达46%(33/72),而且患者死亡率较高;2001年法国一家医院首次分离到产VEB-1型ESBL的鲍曼不动杆菌,由染色体介导。 * 高产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因素。不动杆菌主要产生诱导性AmpC型β-内酰胺酶。ampD基因进行性突变或因抗生素选择压力造成的突变都导致AmpC的过度表达 * 同时,外膜孔蛋白的改变引起外膜蛋白的低通透性增加了其耐药性。AmpC酶对第一代至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氨基糖苷类及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四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敏感。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近年来,有关碳青霉烯类耐药不动杆菌的报道日益增多,世界各地均有报道。INSOEAR(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Study and Prevention of Emerg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将不动杆菌中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称之为全球性的标志性事件,呼吁进行正确的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的干涉。其耐药机制包括外膜孔蛋白的丢失、PBPs的改变、碳青霉烯酶的产生。 * 不动杆菌中最主要的碳青霉烯酶是D类酶,最早报道的是ARI-1,1985年发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