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贵无与崇有 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晋书·裴頠传》) 第三章 道学新发展与魏晋玄学 玄学名称由来 道德经『一』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研究对象:三玄 《老子》 《庄子》 《易经》 汉代——黄老之学 魏晋——老庄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又读庄老,重增其放”(同上) 玄学的特征: (1)以三玄为研究对象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3)以解决名教与自然问题为哲学目的 (4)以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 玄学之演变 正始玄学 竹林玄学 元康玄学 东晋玄学 曹操——曹丕(文)——曹叡(明)——曹芳(正始)——曹髦——曹奂(元) 郭太后 曹爽 司马懿——司马师(景)—— 司马昭(文)——司马炎(武) (约255~262年) 239年—254 第一节 正始玄学 一、何晏 何晏“少有异才,善谈《易》《老》”(《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魏氏春秋》),至正始初年曹爽控制朝政后,被用为吏部尚书,位高而权重。在他为首的名士风操影响下,世风为之一变。 二、王弼(226--249) 王弼,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曾 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三、夏侯玄 字:太初,卒于254年,享寿45。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夏侯玄是夏侯尚之子,夏侯霸的侄子。曹爽亲族,魏征西将军。据传相貌英俊,与嵇康、潘岳等人同为魏晋时期的美男子,因为与李丰、张缉二人接授了曹芳的龙凤衫血诏剿除司马氏,但最终败露,虽然司马师娶了夏侯玄的妹妹,但三人仍为司马师所杀。 在文学上颇有造诣,著有《乐毅论》 与何晏、王弼二人同属当时社会所称的“士派”。 1.以无为本 本与末 有与无 动与静 一与多 四、正始玄学要点——王弼 本与末,崇本举末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老子略例》)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五十二章注》) 有与无,二者谁能为宇宙的本体?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四十章注) 在王弼看来,任何具体的东西(有),都不能作为另外一个具体东西的本体,更不能是整个宇宙的本体。因为具体的东西总有其规定性,是方的就不能又是圆的,是温的就不能又是凉的。因为有其规定性,就不能成为万有共同存在的依据,所以万有的本体只能是无形无象的“无”。 王弼所讲的“无”并不是空无,而是世界万物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他曾这样来说明这个本体:“欲言无邪?而万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老子》十四章注) 动与静 “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 世界万物是千变万化的,但对不变来说,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才是绝对的,所谓“动”、“语”不过是“静”、“默”的变态,终究要归于静默。因此,人们应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做“反本”。 一与多 “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周易略例·明彖》)又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同上)王弼认为,万有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自己治理自己,必须有一个“至寡”的东西来统率它们,世界才有秩序。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一”也就是“无”,用“一”来统“众”,也就是用“无”来统“万有”。 2.名教与自然 名教本于自然 圣人有情无累 王弼认为,“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说:“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