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中心培训小结.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会展中心培训小结

  滁 州 行 --会展中心培训小结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是北宋文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开头的一段,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这篇文章,而且是要求背诵的。全文语句通顺,琅琅上口。常常感叹欧阳修怎么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文中描写的琅琊山到底有多美?怀着对欧阳修的崇敬,怀着对琅琊山的向往,我们终于出发了。 7月18日、19日两天,我们会展中心的全体员工到滁州及周边地区熟悉线路、察看宾馆。其中就有醉翁亭,另外近两年温泉旅游很旺,而且政府和一些企业的年终会议都安排在有温泉的度假村里召开。南京的汤山温泉很多人都去过了,而且周边没有什么景点,光泡温泉行程显得有些单调,要有山有水显得丰富多彩。正在我们为预想的政府和企业的年终会议寻找新地点时,滁州市来安县新开的一家温泉度假村--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的销售经理韦胜来我社做推介。我们打开地图查看,滁州在我们无锡的三小时旅游圈内,有山(琅琊山)有水(温泉)还有红色旅游(小岗村),这是一条适合政府和企业领导的好线路,走!看看去! 18日上午7点我们出发,走沪宁高速过南京长江二桥,上宁洛高速,滁州出口下,约3小时到达琅琊山风景区,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因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撰写的《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那天烈日高照,气温38C°,但我们还是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醉翁亭、拜谒了欧阳修、重温了《醉翁亭记》,在景点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下这篇千古流传的名作更加熠熠生辉。整个景区分四个小景点,其中醉翁亭最好,可谓“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之后我们察看了位于景区内的四星宾馆--琅琊山度假村(0550-3511999转营销部周经理),坐落于群山之中,环境不错,房间也尚可,空调不够冷。 下午我们行车一小时到白鹭岛生态旅游区参观,旅游区坐落在恋子湖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有宾馆、温泉、游览区。住宿分为三种:白鹭山庄、碧云山庄、御龙山庄,都在湖边。白鹭山庄为产权式酒店公寓有400多套,按照四星级标准建造。公寓都是两层楼,一层两家。碧云山庄是临湖而建的小木屋,坐落在松翠绿林之间,造型别致,每栋都能看到湖景,现有40套客房可供入住。值得推荐的是其间的流水别墅,客厅建在水面之上,四个房间沿着坡地起伏错落,穿插在树林中适合小型团队或家庭居住。御龙山庄是独栋别墅,有套房、大床、双床等十几间房,别墅内配套有室内游泳池、书房,会议室、餐厅等,是高端客户享用的。 度假村内共有大小会议室十余间,大型会议室可容纳300余人,中型会议室分为70人和55人两种类型,小型会议室可容纳20人,贵宾会议室雍容华贵,可容纳15人 餐厅好像少了些,而且有些远,如要带团去要预先了解餐厅位置。 旅游区内的温泉公园坐落在一个小山坳里,周围树木环绕,浴池布置和南京汤山温泉差不多,但比它大,特色有石板温泉,它是利用温泉水温导热特制的花岗岩石板,热量分布均匀,或躺、或卧、或坐,尤其对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风湿病等病状有显著疗效值得一泡。目前票价88元/位。(联系人韦网址;) 第二天我们开车1.5小时到达凤阳的小岗村参观。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位于凤阳县东部25公里处,距南洛高速凤阳出口15公里,全村现有849户3823人。在改革开放前的1976年,全队人均收入只有22元,人均口粮100多斤,队里的集体财产仅有3间破草房、3头牛、2张犁耙。1978年这年大旱,村民们实在忍受不了这种贫困的生活,于是18位村民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他们做法是瞒上不瞒下,谁都不能对外说,当晚签下了“生死契约”。契约规定“每户必须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不得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完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社员要保证把我们的子女养活到18岁。”18户农民在契约上摁下了红手印后,连夜就按人头把耕田和耕牛(作价)分到户,第二天就忙开了。现在这份契约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所珍藏,这是历史的见证。   小岗村包产到户第一年就喜获丰收,全队粮食总产量132000多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五年的总和,花生、芝麻和生猪饲养量均超历史上任何的一年。他们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大包干的做法是正确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小岗村农民搞包产到户的消息传开后,周边的生产队有赞成的,也打算这样搞,也有反对的。甚至到上面去告密,说小岗村搞资本主义复辟,走资本主义道路。小岗村经受了很大的压力,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正在传达,小岗村做法得到了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大力支持。万里曾先后五次到凤阳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后,写入了1982年中央一号文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