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_社科论文.docVIP

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_社科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_社科论文

〔摘要〕 麻城县孝感乡传说应该被看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扩散过程。通过对麻城县孝感乡提法兴起的时间、形成与传播的具体过程的讨论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明清四川社会历史也有利于重新观察全国各地不同时代的传说传播机制和区域社会的历史内在脉络。对四川雅安水东乡有关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由碑入谱及其扩散过程的探讨可以为此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 〔关键词〕 湖广填四川麻城县孝感乡 雅安水东乡由碑入谱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003-0167-05 有迁徙历史的人群中大量人群的后代多声称来自同一个很小的地方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粤东地区很多客家姓氏谱牒都称自福建宁化石壁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广泛流传着源自南雄珠玑巷的传说华北地区则广泛流传源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这些传说包含了部分的历史事实然而更多的却带有传说性质的虚构历史记忆其形成与流播的具体过程常因为材料不够很难实证。 如果翻阅四川的方志和家谱则常会遇到追溯祖籍为麻城或麻城孝感乡的情况如:先生严姓讳履泰字衷介其先湖广麻城人〔1〕南溪经明季丧乱土虚无人康雍之际粤闽湘赣之民纷来占插而以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为最夥〔2〕我始祖赵公讳芳本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之大族世家〔3〕德阳县张氏其先湖北麻城孝感乡人。①川北仪陇县的大量族谱也有这样记载。〔4〕祖籍麻城县孝感乡固然包含有部分的历史事实其实还有待讨论〔5〕然而在四川更多却具有传说的性质。过去探讨这一传说形成的原因时冒籍说与从众说占据主流位置。〔6〕事实上由于麻城县孝感乡传说出现的时间较晚留下相对多的材料我们有条件把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看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扩散过程注意这一传说什么时候在哪里开始兴起和具体如何传播在使用族谱中的说法时首先应考虑到族谱的产生过程。〔7〕这种过程研究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明清四川社会历史也有利于重新观察全国各地不同时代的传说传播机制和区域社会的历史内在脉络。〔8〕 本文以四川雅安水东乡为例主要根据《杨氏宗谱》、宗支碑及墓碑讨论麻城县孝感乡传说从兴起到传播的过程。雅安在明代称为雅州清代雍正七年1729升为雅州府。明清两代的水东乡包括今天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中里镇和下里镇。水东乡东西广20里南北袤40里四面环山东面罗绳山是水东乡与名山县的分水岭南面碧峰峡、西面芦山岗是水东乡与芦山县的分水岭北面天台山是水东乡与邛州的分水岭。因为有罗绳山文献中又称之为罗绳、罗纯或罗城目前民间口头语中还称之为罗绳凼。 一、中里杨氏考 今天的中里杨氏族人主要聚居于中里镇建强村。《杨氏宗谱》注:2009年1月9日拍照地点:中里镇建强村。载杨廷富万历十四年1586第一次修谱其后一共编修了十四年次。目前看到的《杨氏宗谱》的规模是由杨正远名立程号靖斋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所编订。《杨氏宗谱》现存三种抄录本一种是虫蛀旧本残缺严重估计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抄录本或光绪二十八年1902增订抄本一种是民国二年癸丑春日看抄录本即本文使用本一种是1996年编订本。 《杨氏宗谱》载:始祖杨桂芳时氏、海娘生文智即万生、文斌即九生文德即天生一女招赘寿生无考。万生在上里庙圷沟录于后。九生李氏生法授生杨荣、杨祖、杨明。天生黄氏生永安。从始祖杨桂芳以下到杨廷富及其一个儿子的世系整理如下: 始祖杨桂芳时氏海娘生文斌即九生生法授生杨荣生思恭文氏生杨膳胥氏生志纲高氏生廷富王氏生杨环。 《杨氏宗谱》载杨思恭、杨膳、杨志纲、杨廷富以上四代葬子孙桥共一坟垣。杨氏族人墓地确有杨志纲、杨廷富和杨环祖孙三代的碣和碑注:2009年2月17日抄录并拍照地点:中里镇建强村。杨志纲的碣原立于隆庆六年1572杨廷富的碣原立于万历三十年1602乾隆二十二年1757杨氏族人在原碣前约30厘米的地方各重立一块墓碑。杨墓碑则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杨思恭和杨膳的碣并没有发现可能埋在墓地的泥土之下了。最保守地来看杨廷富修谱时杨膳到杨环的世系是准确和真实的。 到乾隆时期《杨氏宗谱》共录六次分别在第八代杨廷富、第十代杨秀翘、第十一代杨朝经、第十二代杨登贤、第十三代杨兆理、第十四代杨魁后五次录宗谱之人均是杨环的后代。嘉庆元年1796《杨氏宗谱》由并非杨环后代的杨槐枝抄录他加进了思敬与思恭同辈一支的详细世系。道光以后《杨氏宗谱》又由杨环后代抄录分别在第十五代杨正良、第十五代杨正远、第十六代杨在荣、第十七代杨国海、第十七代杨国仁抄录。光绪年间思义一支第十八代杨嘉瑞抄录《杨氏宗谱》思义与思恭同辈一支世系至迟在光绪年间亦加入到《杨氏宗谱》里了。 二、传说由碑入谱的过程 杨氏族人墓地有一通《翰宇祖公墓志》注:2008年12月28日抄录并拍照地点:上里镇庙圷村。该墓志的落款为大明隆武丁亥孟冬蒙邑举人钦考知州通家眷弟晏炜撰功授阁札都司佥书衔盟弟范应乐书。现抄录墓碑文一段如下:注:钦命督师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