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秋161337
秋 色 * 秋情 *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小结:这首元曲小令描绘一幅暮色苍茫、秋风萧瑟的晚秋 夕阳图,烘托出浓烈的思乡愁 绪。(特点:化景物为情思) 小结: 自古以来,文人每逢秋天,是悲叹秋的寂寥。作者却与众不同,他一返常态,赞颂秋天的美好,说美好秋日胜过春天。 表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豪迈乐观思想。 *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 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 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并参加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 * 郁达夫(右)、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赶到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 思考题: 1、速读课文,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鉴赏课文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 故都的秋在哪里呢? 思考题: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 * * 陶然亭的芦花 * 潭柘寺 柳 影 钓 鱼 台 * 郁 达 夫 旧 居 图 * 秋花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碧空驯鸽,牵牛秋草 落蕊秋意,槐下秋情 秋蝉啼唱,残声报秋 秋风秋雨,闲人话秋 胜日佳果,清秋奇景 * 思考: 4、第12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 思考题: 5、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对比的手法 * 课文结构图: 一(1—2):抒发感慨,向往故都之秋 二(3—12): 秋蝉残声 秋晨院落 秋日胜景 秋槐落蕊 秋雨话凉 三(13—14):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 故都的秋 * * * * * * 讨论: 1、文中提到南国的秋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背景: 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