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第二节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ppt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第二节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第二节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作物栽培学的理论成就 第三节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成就和 发展趋势 第四节 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第五节 我国作物生产的现状;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从民国时期开始,我国开始有《作物学》课程,其内容涉及现代农业的各个学科。 1949年以后,适应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学科分工的需要,《作物学》逐渐分化,产生了独立的作物栽培学。 1950’s末期,我国出版了第一部《作物栽培学》。 此后,国家和各地区根据作物生产的发展和当地特点,陆续出版了不同类型的作物栽培学教材和教科书。;1980’s末期到1990’s中期,我国由农业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分工出版了一套大型的《中国主要农作物栽培学》丛书。目前又在酝酿出第二套丛书。 1980年以后,北方高等农业院校一般以山东农学院主编的《作物栽培学》(北方本)为主要教材。 及至1989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杨守仁、郑丕尧主编的《作物栽培学概论》,1995年出版王树安主编的《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这2本书是1990’s到21世纪初北方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应用的权威教材。;2003年4月,于振文主编的新版面向21世纪教材 《作物栽培学》(北方本)出版,目前正处于1995年版与2003年版教材的转换之中。 沈阳农业大学董钻主编出版了《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教材。 河北省在1980’s末期到1990’s中期出版了一套《河北省主要农作物栽培》丛书,除小麦以外已基本出齐。;在作物栽培科学的理论方面,我国学者具有独到的建树。 研究明确了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产量构成因素与器官建成的关系,器官同伸规律及其调节控制原理; 把作物群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光合物质生产体系,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作物群体合理动态结构的新概念;;研究了各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包括经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作物对养分、水分的需要及吸收利用规律。 近年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源库平衡、养分平衡、器官平衡、激素平衡等方面探讨了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抗逆的生理机制。;第三节 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 成就和发展趋势;一、我国作物栽培的技术成就;1970’s末期以后,我国的作物栽培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推广;如我校参与的: 河北省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河北省玉米模式化栽培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研:棉花亩产皮棉百公斤栽培技术体系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并已建立了几种作物的化控栽培工程技术体系; 多种作物叶龄模式建立,与其配套的器官促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中低产地区研究推广了作物抗逆综合技术体系;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提出了高产更高产的技术途径与技术体系; 免耕与地膜覆盖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大面积应用。;1990’s以来,以优质、高产、高效、无害化生产相结合为目的的及综合利用周年自然资源的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正在广泛进行。 河北省代表性成果: 小麦-玉米一体化超高产技术体系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 河北省小麦、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及高光效技术体系 ,2004 专用强筋小麦的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技术 ,2004 ;二、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不断为作物生产提供高产优质品种、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作物栽培与其他学科的杂交,产生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例如: 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作物栽培与塑料工业杂交,为作物栽培带来了大棚生产、地膜育秧和地膜覆盖栽培,不但可以使作物播种期提早,而且使南方作物北移,充分利用早春和暮秋季节,进一步提高了复种指数,地膜覆盖还有避免和减少土壤冲刷、表土结构破坏和养分流失,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轻型输水管道材料的发展,使近年来喷灌、滴灌等微灌技术的推广成为可能,不仅节省水电,而且更符合作物高产和生理需水规律,避免水肥土流失。 遗传工程能够创造高光效、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为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可能性。 组织培养技术不但能育成新品种,而且能利用少数细胞繁殖后代,从而大量节省种子或其他播种材料,免除大量调运和因调运带来的病虫草害流行等不利因素。; 作物的水培、沙培、气培等无土栽培新技术也逐渐在作物生产中应用,为作物栽培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遥感、遥控等新技术也逐渐在作物栽培中采用,从而有可能使作物的模式化栽培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综合上述,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单项技术的应用到多项技术的综合运用。;近年来,在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中还广泛运用了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对作物生产系统的模拟和调控进行探讨。 由于作物生产系统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