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遵惠老师经筋理论的运用经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管遵惠老师经筋理论的运用经验

管遵惠老师经筋理论的运用经验 2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第26卷第3期 管遵惠老师经筋理论的运用经验 叶建,指导:管遵惠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 关键词:管遵惠:经筋理论;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5)03—0002-02 吾师管遵惠主任医师.家学渊源,精义致用,博学慎思, 遵古而不泥古.在继承家学及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兼总众 说.去短合长.发展和充实了特色鲜明的管氏针灸流派.导 师运用经筋疗法治疗疾病疗效独特.学生通过跟师学习,初 步体会导师经筋理论的运用经验,不吝浅薄,小结如下. 1注重十二经筋病候,探索现代生理病理特点 导师认为.十二经筋病候.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 十二经筋病候将有关运动系统方面的筋肉疾患,加以分 类,划区,归纳,这是古人对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 等包括软组织和运动器官及部分神经功能的作用,用解 剖,病理知识加以概括总结.因此,十二经筋病候的临床 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列举的疾病范围,它对经络理论 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上给后世的启示,都具有积极而深 远的意义. 导师在临床中,十分注重十二经筋病候的临床意义.例如 手阳明经脉止于迎香.而合谷,阳溪等都能治头部疾患,正由 于其经筋行于头面部.能够’上左角,络头,下右颔”之故,说 明了十二经主治范畴.有许多并非经脉,经别循行所致,而是 经筋循行所及.再从经筋的病候分析,主要是表现为运动功能 方面的疾患,如筋脉的牵引.拘挛,转筋,抽搐和关节的强直, 弛缓屈伸不利等.这些病候,补充了经脉所未详述的若干筋肉 疾患.所以经筋的病候.充实了经络学说中有关运动功能方面 的生理,病理理论内容. 导师对经筋疾病的认识进行总结后认为.经筋病候就是 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的症状群.而经筋的功能活动,又依靠 脏腑经络气血的濡养而得以维持,所以体表的筋肉疾患是和 经脉,内脏的生理病理影响息息相通的.从整体观点来分析 经筋病候,也才能全面理解经筋病候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2掌握十二经筋的特点作用.善用’四结”取穴治疗 导师强调说.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廓,腹 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 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临床跟师学习中,导师段其昌强调中医治疗 此病,重在辨证论治,主张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倡导 充分吸收和采用现代科学知识及其手段来扬长避短,发挥中医独特 的诊疗思维和优势.i年,对经胃镜确诊为慢陛浅表f生胃炎患者80 例.进行辨证分型施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o~.1,除依据反复出现的上腹部疼痛,饱胀,压痛或嗳 气,反酸等症状及体征外,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及病理学检查 确诊.其中5O例作了x线检查,1O例提示为慢性胃炎.38例作了 胃液分析,高酸25例,低酸1例.胃镜所见病变粘膜均有不同程度 的充血,水肿,粘膜斑等改变,伴有胆汁反流18例,粘膜变薄,呈 灰白色,透见血管2例,粘膜糜烂,出血4例.诊断为胃窦炎或弥漫 性胃炎45例,占56.25%,胃炎伴十二指肠炎26例,占32.5%,胃炎 伴食道炎4例,占5%,胃炎伴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占 6.25%.合并胃下垂4例,慢性结肠炎5例,慢性肝炎5例,低血压症 6例.神经衰弱6例.病程最长3O年,最短4个月,平均6.39年. 2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2.1脾胃虚寒共43例.症见胃脘急痛,喜暖喜按,畏食生冷, 或肠呜腹泻.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温中 健脾,以香砂六君汤为主方.寒甚加附子,干姜;腹泻加山药, 罂粟壳,补骨脂;反酸加贝母,乌贼骨;纳呆加鸡内金,焦楂. 2.2肝胃不和共21例.症见胃脘胀痛.胸胁苦满,嗳气反酸, 心烦易怒,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以柴胡 疏肝散为主方.化热加山栀,丹皮;呃逆加代赭石,竹茹:刺痛 加丹参,五灵脂;呕恶加半夏,生姜. 2_3脾胃湿热共6例.症见胃脘痞闷,食后胀痛,反酸烧心.渴 不多饮,舌质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化湿,以半夏泻心汤为主 方.热重加山栀,黄芩;湿重加绵茵陈,虎杖;反酸加左金丸;便 秘加生大黄,郁李仁. 2,4胃阴不足共1O例.症见胃脘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心烦, 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胃养阴, 以一贯煎为主方.渴甚加花粉,石斛;心烦加山栀,莲子心;失 眠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3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治疗49天.其中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x线或胃镜检查病变基本恢复正常)53例,占66.25%;好转(临床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x线或胃镜检查病变明显改善)26例,占 32.5%;无效1馓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x线或胃镜检查病变 无明显改善).占1.25%.总

文档评论(0)

weizhent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