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营造及其文化意向.doc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营造及其文化意向.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营造及其文化意向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营造及其文化意向 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环境营造 及其文化意向 刘婉华 [提要]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特殊类型.书院的环境营造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 的深刻影响:书院的选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体验感悟的治学方式;书院的布局模式体现了中国古代 文人守礼传道的理想追求;书院的装饰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 [关键词]书院环境营造文化意向 [中图分类号]TU一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O5)06—0088—05 书院起于唐代,兴于两宋,至清末式微,经历了千余年的兴衰浮沉.书院是中国百代既有别 于官学,又不同于私学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各个时代培养人 才,传承文化,弘扬学术.相对于中国古代正统的官学和民间的私学而言,书院教育更能体现中 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和特色.书院是古代文人聚集,讲学,习艺,游息之所,又是地方学术文 化中心或者某一学派的研究基地.其选址,布局及空间意境营造,无不处处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 的精神境界和情趣,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 一 ,书院的择址与体验感悟的治学方式 历代各地书院,无论地处城镇郊外,还是乡野山村,大都选择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的地方营 建.宋代的”天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其中前三所都 选址在着名的风景区.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下,前有流水潺潺,后有松柏敝日.岳麓书院 地处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倚山而瞰湘江,尽览壮美山川.嵩阳书院则地处中岳嵩山南麓,背靠峻 极峰,面对双溪河. 其他着名书院的选址无不如此.而且,书院之冠名也多取山水之意.宋代书院兴盛时期,书 院的主持人称为”山长”,直到清代始称”院长”,可见书院择址于山林胜地的普遍性. 也有一些书院(如睢阳书院)位于城郊平原地带甚至闹市中,缺乏地理位置的优势,既无列 88 嶂群峰,亦无泉涧溪湖,难得自然山水之利.于是便叠石置山,引水开池,造出许多精致小巧的 山景水景来,更显匠心独运. 这种现象有其文化根源.书院通常是一个地方的学术文化中心,担负着教育士民和示范风化 的作用,书院的环境选址被看作是”兴地脉”,”焕人文”的象征,人们相信”地灵”与”人杰” 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无论是朝廷或地方政府拨款营建,还是地方士绅斥资营建,都对书院的选址 极为重视,一般由官绅,士人和匠师共同推敲商定.因此,书院的选址深受民间风水观念和传统 士人文化的双重影响,. “风水”因其故弄玄虚的话语体系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糟粕,其实某些风水观念 在其神秘化表达方式背后,掩盖着中国古人在科技文化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 素认识,对理想生态环境的描述规划.从地形地势上看,风水学所称的”山屏水障,藏精聚气, 钟灵汇秀”的”吉地”,与现代生态学家和景观设计师眼中的”理想景观模式”的要求是不谋而 合的,可见中国古人已具备了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和宝贵的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 如上所述的着名书院,大多选址在靠山近水,山明水丽,土地肥沃,植被丰茂之处这一方面 是受农耕文化的深层影响.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为什么选址如此强调”得水”呢?古 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出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考虑,水 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对水源的渴求,喜爱和亲近是中国古人生态观念的自然表露.另一方 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山环水绕,绿树浓荫掩映下的书院,形成自然的围护状态与屏蔽环境,处 身其中,隔绝了闹市喧嚣,远离了功名利欲,更易营造心灵的安全感和闲适感,更有利于学子潜 心修读.由此可见,风水学上描述的”吉”与”凶”就是对人的学习和成长的”利”与”不利”, 这是对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的认识.环境会影响人的成长,这是人类的共识,因此才有”孟母三 迁”的典故. 究其根源,民间风水观念与传统士人文化都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 观,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源远流长,自先秦时代开始便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和治 学方式,”心物一体”,”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士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孔子说:”知者 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用自然山水来比附君子的理想人格,成 为历代文人寄情山水的依据. 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止是一种知识,一种学问,而更多的是一种做人 的道理,一种对”生命”的关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如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所说 的:”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做人与做学问密不可分,个人的修养和对生命的体认甚至比对知 识技艺的熟习更加重要.正因为此,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