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老兵朴素情怀
一个老兵朴素情怀
程兆发,一个普通的名字。偶然听说他,就想认识他。有幸认识他,就想写写他。我像个好奇的小学生,总是对遥远的战争充满好奇,于是,我们的谈话就从60多年前开始。
程老已经83岁高龄,却硬朗得像60岁。他孩子般兴奋地把自己一生的经历理顺开来,简历表,荣誉证,军功章,照片,这些承载生命分量的符号,记载着一个老兵平凡而厚重的人生故事。
从那张泛黄的简历表中,我把老人的生命历程概括成两个关键词:战士,民警。
战士本色
程兆发,河北省怀来县官厅镇杏树洼人,小学文化,1945年参军。那一年他17岁,因为年龄最小,被安排在44团任理发员。他淡定而从容地告诉我:“小日本投降后,我们打老蒋,1951年入朝打老美。回国后,直到1957年回乡,在山区孙庄子当了25年民警。”
提到入朝,老人意味深长。1951年6月,他随第二批部队,从塘沽出发,过安东(今丹东),来到鸭绿桥边,步行十里地进入朝鲜境内。一路上,敌人投掷照明弹,把夜色中的鸭绿江照得如同白昼。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继续行军,碰上机枪扫射,有的战士连战场没上就牺牲在鸭绿江边了。说到此,老人眼神里充满惋惜和不舍。他顿了顿,话题转向战场。老人起身,伸出一只手,做了个猛抓的动作,跟我讲“一把抓”炸弹的威力。他说,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方面和中朝方面在朝鲜开城首次举行谈判。美国在谈判桌上进行政治讹诈,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中朝军队控制的三八线以北地区。以后朝鲜战场出现了谈谈打打的复杂局面。8月18日,美军集中8个师的兵力,发动了“夏季攻势”,接着又于9月29日发动了秋季攻势。与此同时,美国空军实行所谓“绞杀战”,对中朝人民军队后方和后方运输线实行大规模的日夜轮番狂轰滥炸,企图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前线粮食弹药的供给,迫使中朝方面接受其谈判条件。敌人不惜先进的飞机和炸弹,疯狂地实施着他们的战略计划。其中,有一种炸弹是裹挟式的,一颗大炸弹里面藏着好多小炸弹,敌机侦察到目标后,投下一枚这样的炸弹,大炸弹爆炸后,小炸弹相继炸开,像一个张开的巨大的魔爪,紧紧锁定目标,飞扬??扈地肆虐,而且发出怪异的恐怖的声响,杀伤力覆盖方圆一亩地。战士们诙谐地称这种炸弹叫“一把抓”。我志愿军战士发扬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配合朝鲜人民军,英勇杀敌,机智对付“一把抓”,到10月下旬便粉碎了敌人的攻势,共歼敌25万人。我注意到,老人这时自豪地扬了扬眉,继而情绪激昂地提起一次有名的战役――
1953年,为了敦促敌人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打一场置敌于死地的战役――轿岩山战役,这是一场决定朝鲜命运的战役。程兆发所在的67军是主力攻击部队,他时任199师3营9连司务长,负责往山头送饭。一天天刚擦黑,他带了4位战友,背着当地妇女用竹篾编织的篮筐,里面装了油条、水果罐头,负重三四十斤,摸黑出发。他走在前面,利用白天掌握的地形,摸索着向山头前进。他们越壕沟,穿战火,冒着枪林弹雨,机智地越过敌人的道道封锁线,辗转4个多小时,把饭菜送到阵地上。战士们有的已经战死,有的带伤顽强作战。枪炮声密集,到处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程兆发说,打仗没有前后方,他常常跟战友一起抬担架,救伤员,清理战场,登记我军伤亡情况。有一次,他送饭回来,刚摸出地道,敌人就扔下“一把抓”,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大小炸弹相继炸开,敌人的一把巨大魔掌伴着刺耳的嘶鸣声,直蹿地道。一人多高的石砌地道口顿时轰然倒塌,刚躲进防空洞的程兆发被震得失去直觉,险些给“抓”去了性命。
说到他的本职工作,老人找来一支笔,给我画了“炊烟槽”的简图。他说,为了增加隐蔽性,防化连的战士们在密林深处,找到一片开阔地作为伙房,并发明出了一种带“炊烟槽”的炉灶。他们挖出60厘米深的大坑,作为锅灶。又在离锅底30厘米的大坑一侧凿出几道杯口粗(十几厘米)、1.5长的暗道,蚯蚓一样匍匐着伸向远处,叫做“炊烟槽”,作为烟囱口,这样做饭时,大部分的炊烟都顺着“炊烟槽”四散开来,敌人不容易发现目标。战士们形象地称这种灶火叫“无烟灶”。他们就地取材,砍掉山坡上的松树做劈柴。做饭时,看着劈柴噼啪作响,微光袅袅,青烟却顺着烟槽飘到远处,他们会豪迈地哼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尽管这样,狡猾的敌人还是发现了他们的动静,在距离地堡式防空洞二三百米的地方,敌侦察机刚走,轰炸机就直奔伙房方向,先是汽油弹,接着扔炸弹。地下的荒草顿时火蛇一样毕毕剥剥蔓延开来,飞沙走石的隆隆声此起彼伏。嚣张一时的“一把抓”正好落在行军锅旁边,把50多米的房檐炸平,程兆发又一次被震得昏了过去,经医疗队抢救后脱险。此后,他们不断改进“炊烟槽”,变化做饭时段,巧妙地躲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狂轰滥炸。既保证了战士的生命安全,又保障了山头将士的餐饭。
“炊烟槽”,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