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乞千古圣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行乞千古圣善

一个行乞千古圣善   就如江东吴国自古英雄出少年一样,齐鲁之邦是一个圣人横空出世的丰盈厚重之地,文圣孔子、亚圣孟子、书圣王羲之、兵圣孙武……   还有一位圣人虽然距我们最近,但被忘却得最为干净利落,他就是一生行乞的圣丐武训――一个让人啧啧称奇的千古奇人。   遥远吗?1896年他苦行的一生才走到尽头。   民国初年一次历史考卷中出过这样的考题: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谁。三百个学生大多回答最崇拜的人是武训。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包括成年人,有多少人哪怕只鳞片爪、依稀模糊地略知武训其人其事,三千中有一二吗?仰慕崇拜的呢?……未必是漠视,但一定是淡忘;屏幕上满世界的知识竞答里、学子们厚重齐眉的课本中,闪现过这个生疏久违的名字吗?或许,丰厚的民族精神储备中的一颗圣心,仍要径自孤行了。   武训是谁,他做了什么?为什么短短百年间,这个和圣雄甘地一并被称为东方近代史上的圣人,就被心为物役的现代人无情忘却了呢?   一个被世界《教育辞典》誉为“无声教育家”、“平民教育家”的乞丐,一个进入中国正史《清史稿》卑微的连名字也没有的荒野草民,怎么就肩背褡裢、手拿铜勺、衣衫褴褛、一路乞讨着登堂入室继而又销声匿迹于滚滚红尘了呢?   历史即刻就该有一次次的断然叩问,而不必待后人拂去厚尘开棺作答。   十年前,我和电视连续剧《武训》的三位作者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结识,他们来自聊城冠县,其中一位距武训村庄仅不足三里路程。鸡犬之声相闻,自小的耳濡目染和口口相传,令他们在谈及武训先人时,每每有如数家珍的冲动。历史也曾经是偏执苛刻的;半个世纪前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想必是对一种民族精神的误读;武训倾其一生兴办义学、追求劳苦大众文化翻身的壮举,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政治翻身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是三位作者较之电影《武训传》创作者认识上的最大优势和幸运。好在对武训毁誉参半的争议本身也已成为历史,那个远逝的卑微者的背影,   如今已也渐渐疏朗清晰起来,人们开始相信,那里面一定有永示后人的东西,一定凝铸着民族的骨血和魂魄……   武训(1838~1896),清末山??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人,原名武七,自小家境贫寒,七岁丧父,随母亲乞讨为生。十七岁时给地主家做长工,三年下来不仅分文未得,还因不识字遭受百般凌辱、毒打。绝望无助之际,他躲入破庙昏睡三天。醒后的他和过去判若两人;虽愚痴疯癫,却如天启般豁然顿悟、明心见性,他发誓要行乞兴学,让穷苦人家的孩子都能读上书……   很快,他肩背褡裢、手拿铜勺上路了。   为了攒钱,他把长辫子剪掉卖了京钱一吊,然后在头上扎起小辫,逢人便吟唱:“这边剃那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为了哄小孩子的钱,他让孩子看他拿大顶,蝎子爬、打车轮、任由孩子当马骑……一次,一个富人牵着骡子捉弄他道:“你若把驴粪蛋吃了,这骡子就归你。”武训二话不说真的吃了,牵骡子就走。   为了攒钱,他风餐露宿足迹遍及山东、安徽、江苏、河南。讨来的干粮碎的烂的自己吃,好些的就拿去卖掉变成现钱。他给人做牛做马打短工――推磨、割麦、拉车、拾粪、轧棉花、捻线头、吃蛇蝎……   为了攒钱,他发誓不娶妻不生子。母亲病故,他不敢回家,害怕好不容易积攒的钱办了丧事。他躲进庄稼地里,远远望着送丧的乡邻心如刀绞,待众人散去,他扑倒在母亲坟前嚎啕大哭……   寒来暑往一年年过去,武训积攒的钱越来越多,便跪请口碑不错的乡绅帮忙打理存款、放债生息。多年下来,他点滴的积存已相当可观,其兄来借他拒绝了。后来租给兄长的田地,也因其不肯交租被他收回。其实,痴心攒钱的他并未被铜臭熏染。一年,鲁西北久旱未雨、赤地千里,灾民横尸乡里。武训毫不迟疑,买四十担红高粱赈济灾民……“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谁养家,谁肥己,谁被上天雷神击”,是武训一生最嘹亮动人的放歌――他光可鉴人的金刚之志,感天地泣鬼神,不仅完成了自己平中见奇的救赎,更让膝下的黄金惠及了苦度着的众生……   五十岁那年,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在柳林镇建成。开学第一天,他跪求教师尽职教学、学生不要调皮旷课。义塾开办后,他依旧居无定所、四处乞讨。稍有闲暇他便来义学探视,对勤于施教的老师和调皮孩子均一一跪谢泣求……   武训的大善义举、绝世奇行不胫而走,感动了四方百姓也博得社会上层人士崇仰,山东巡抚张耀闻讯躬身邀见武训,不仅助200两银子做义学基金,还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   光绪十六年(1890年)武训时年53岁,他与捐献香火钱和部分庙宇为资的了证和尚共同创办了馆陶县杨二庄义塾。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武训时年59岁,他倾其全部行乞积蓄和基金共3000吊,在临清创办了第三所义学:临清御史巷义塾。   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开始在第三所义学响起,自此,59岁的武训也行将走到灯枯油尽的生命尽头――因为害怕买药花钱,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