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诗歌鉴赏【27页】.doc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诗歌鉴赏【27页】

要评价鉴赏文学作品,就应该而且必须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虽然高中语文课本在单元知识短文中对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做了一定程度的介绍,但要说到系统和全面那就不可能了。本部分内容针对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实际,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做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目的在于对中学生的文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化,使学生能站在一定高度,比较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更好地进行文学阅读和鉴赏评价。本部分内容力求通俗简洁,避免单纯的理论分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形象和形象思维、文学典型、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体裁。(一)文学形象和形象思维一、文学形象文学、艺术(指音乐、绘画、雕塑等)和哲学科学都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它们都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都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认识上也都遵循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也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都能帮助人们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但它们必竟是各自独立的,各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文学以社会中的人和人的生活为反映的对象文学作品中的“人”不同于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中的“人”。文学中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人,是有血有肉的、有躯体、有灵魂的人。在文学作品中,既可以写人的生理特征,也可以写人的心理变化;既可以写人的生活关系,也可以写人的社会关系;既可以写人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也可以描写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另一方面,文学艺术也要描写自然景象,但作为文学描写对象的自然和作为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等研究对象的自然有很大的区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化了的自然,它们浸透了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再如榕树,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故乡的榕树和其他地方的榕树未必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故乡的榕树》一文中,作者却借对故乡榕树的描写表现了一种浓烈悠长的思乡之情,榕树成了作者抒发自己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一个寄托。蒲公英是一种很普通的小花,但在《蒲公英》一文中,那蒲公英却成了战争的见证,与人们战时的生活和命运密切相关。这儿的“榕树”“蒲公英”已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小生命,而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的部分。再看艾青的一首咏伞的诗: 早晨,我问伞: “你喜欢太阳晒 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追问它: “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 “我想的是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显然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中的“伞”是人的精神的写照,它表面是写物,实际上是写人,写人的精神,表现人的思想。 第二、文学作品反映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认识的形式与哲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一般来说,哲学家和科学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最后以概念、公式或理论等形式表现出来。而作家尽管也要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也要探求认识生活的本质的规律,也要发表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但这种看法和观点不是用理论公式的形式去抽象地表现,而是借助典型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去让人们来认识和把握。如对辛亥革命这一社会变革中的重大运动进行认识和总结,历史学家可能会概括出这样的结论来:辛亥革命脱离群众,是一次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文学呢?鲁迅在《阿Q正传》和《药》中也给辛亥革命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弊端,然而在小说中我们却根本找不到诸如前面的一些理论概括性的语句。但我们却也同样承认《阿Q正传》和《药》是对辛亥革命的准确而深刻的总结和概括。这是艺术的手法,是文学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再如:对于唐玄宗李隆基和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经常侵侮邻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一客观事实,历史学家范文澜列举一些史料之后得出结论说:“唐玄宗自恃强盛,定要侵侮邻国来满足自己的骄侈心。安禄山生事邀功,因而得到宠信,王忠嗣持重安边,因而遭到黜逐,他用这种谬误的赏罚制造边境上的战争,足见战争所耗损的人命和财物,都是不必要的。”这里不仅指出了李隆基频繁用兵的性质,而且分析了他好战的原因,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不必要”的战争。而在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中却是这样描绘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读了这些诗句,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戎马倥偬、的具体画面,也出现了田地荒芜、烟村寥落的真实情景,还仿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