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德国宪法现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前的德国宪法现实

百年前的德国宪法现实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之前,曾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其中便有德国。而只有考察德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各种宪法学说论争,才能体会到当时德国宪法文本的真意,才能抓住当时德国宪政制度的精髓,才能领略当时德国宪政中的问题所在。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制度,历时不过半载,虽竭力深入了解欧美社会文化,但终究无法得窥全貌,所谓借鉴也就大多只能流于形式。清末立宪无视国内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潜流涌动,而仅限于干巴巴的制度借鉴,结果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甚至仅以“形式”论,《钦定宪法大纲》都是不伦不类,又何谈立宪成功?   值此百年立宪之际,对百年前德国的宪法状况进行简单勾勒,以显示当时德国所处的危机,表明宪政经验、制度和学说的借鉴不能仅仅浮于表面,只有深入了解各国内在的宪政背景、历史积淀并研究制度和学说产生的深层根源,从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规范现状出发,在争论和沟通中逐渐就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发展路径达成共识,才是宪法研究的正确道路。宪法的生命力存在于宪法现实当中,但宪法的根基却在宪法规范本身,重现实、轻规范或重重规范、轻现实的做法均无法达致宪法的本质。   一、承上启下的转折   一般而言,任何立宪运动均无法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社会背景。当时的德国,或者可以说当时的欧洲,正处于1914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段“黄金时期”,君主、稳定的金融和安定的市民生活都显现不出任何变革的迹象。然而表面的平静并不能掩盖内在的矛盾,尽管1871年的帝国宪法在第17条中规定了皇帝与首相之间的权限,皇帝的所有命令,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均应由首相副署,若皇帝与首相意见相左,首相意见更具决定性,首相这种法律上的“责任”保证了德意志帝国不会沦为“私人统治”,威廉一世与腓特烈三世均恪守宪法规定。然而在威廉二世时期,情况却发生了急剧变化,虽然威廉二世在形式上仍然遵照帝国宪法规定,事无巨细皆征询首相意见,但由于俾斯麦的辞职、后任首相的失职,导致德意志帝国最终走向了“私人统治”,包括1914年战争的发动。事实证明,号称俾斯麦帝国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权力之间的制约并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基于俾斯麦个人魅力基础上的权限架构,随着俾氏的隐退、皇帝的昏庸、后任首相的失职,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权力的专断和帝国的危机了。   (一)“每日电报”门事件和“私人统治”   1908年的德国处于英、法、俄的包围之中。随着普法战争中德国陆军逆俾斯麦意愿而对阿尔萨斯地区的占领,德法之间的裂痕绝无转圜的余地,而德英之间原本融洽的关系也因为1908年的一件小事蒙上一层阴影。且不论德国拒绝调整其装甲舰的建构,也不论德国在摩洛哥问题上的积极活动,威廉二世的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内外交困之下被无限放大了。1908年9月,英国陆军上校Stewart-Wortley在参加德国阿尔萨斯地区的军事演习时,约请皇帝将1907和1908两年间所发表的意见汇编成一篇文章,并以多国语言通过新闻采访的形式加以发表,经皇帝审阅完初稿并同意之后,伦敦的“每日电报”于1908年10月28日发表该文,同日传至德国,次日发表于“北德汇报”,遂引起轩然大波。英国为文章的无礼所激怒,德国国内则朝野震动。自威廉二世登基之日,各方即批评不断,右翼政党因威廉二世的登基感觉到了君主思维的动摇,而左派则指责皇帝在外交问题中不断突出个人损害了宪法的责任体系,所有这些担心在本次愚蠢的采访中显露无疑。   虽然本次事件并未引发一场宪法危机,但帝国宪法中的问题则开始显现。无可质疑的是首相在本次事件中的责任,威廉二世的确依宪法规定将稿件转至当时的首相Bülow处,时处Norderney疗养的首相“片字未阅”(Bülow语,此事一直存有争议)便转至外交部的国务秘书处,国务秘书再转至下层国务秘书处,此等小吏又如何敢审查皇帝稿件中的政治正当性?只润色文字和校验事实后草草交工。按Huber分析,首相在此间弄权一事无可争议,目的在于将公众批评聚焦于皇帝一人,从中显示首相的不可或缺。此事件之后,首相于1908年10月31日发表的声明中,尽管并未否定其本人对皇帝稿件所具有的审查责任,以及因未能亲自审阅而产生的失职,但另外却提到他本人对该采访的疑虑并曾劝阻过该采访的公开发表。同样在声明中,首相也指责他原本信任的外交部未能对稿件进行细致的审查,留给坊间的印象则是首相成为“私人统治”下的替罪羊,整个德国掀起了对抗“私人统治”的热潮,要求合宪的保证,即皇帝必须受首相责任的约束,然而立宪君主政体下并不存在这种保证。可以说,这次事件只是皇帝与首相之间职权划分不清的一次显露, [2]若探究深层原因,则是君主统治与民主自由之间妥协的恶果。俾斯麦时期,尚可凭借个人魅力协调首相与皇帝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俾斯麦之后,缺乏制度上细分的微妙关系无法稳定地得以维持,制衡也就不存在了。倘若一项制度的设定只能凭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