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ppt

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在人体的正常体液和组织中还含有许多种能够抗击病原体的物质。 如:血浆蛋白中的球蛋白 皮肤、黏膜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组成)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组成)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杀菌物质破坏病原体 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的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性) “病原体突破一防、二防”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应答) 概念: 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 原 举例: 病原体 寄生虫 异体组织 肿瘤细胞 。。。。。 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 体 化学本质 不同的抗原,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 (抗原和抗体是一对一的关系) 抗原 抗体 识别 识别 识别 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淋巴细胞发生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针对性。 皮肤、黏膜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组成) 第二道防线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杀菌物质破坏病原体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的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性) 小结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针对特定病原体) 知识平台 连线题 1.体液的杀菌作用 2.吞噬作用 3.发炎反应 4.粘膜的杀菌作用 5.免疫细胞产生抗体 6.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 7.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8.人患过麻疹后就不再患麻疹 第一防线 第二防线 第三防线 1、当人体患了病毒性感冒,说明感冒病毒已突破了人体的几道防线 A、一道 B、二道 C、三道 D、四道 课内反馈 C 你平时可能会了解很多八卦,但你是否知道: 所在城市目前急诊水平最高的是哪所医院?怎么走? 你问过自己吗。。。。。。 不 生 病 凭 什 么? 就让我们留点时间补一节生命之课吧! 这是一本有趣且诚恳的书 它将告诉我们人体王国是怎样运作的 为什么我们会生病, 生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病了应该怎么办 ! 胸腺 扁桃体 脾脏 淋巴结 骨髓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胸腺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攻击免疫系统 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 * * * * * * * * * * 细菌也能辨男女 美国科学家随机对51名大学生的双手进行了检测,一共鉴别出4742种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携带150种。而且一个人的两只手上只有17%的细菌是相同的。 同时还发现女性手上的细菌种类和数量比男性多很多 可能原因: 男性皮肤的酸性大于女性、男性油脂、汗腺分泌旺盛和皮肤厚度上的差异等等。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1、传统概念: 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免 疫 病原体 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淋巴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巨噬细胞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人体对于病原体的防卫 皮肤的保护作用(物理屏障)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化学屏障) 皮肤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皮肤、黏膜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组成)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病原体趁虚而入” 炎症反应 痛、红、肿、热 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升高, 蛋白质和液体溢出 局部炎症反应 皮肤破损 人体释放某 多肽类物质 痛觉 肿胀 发热 发红 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毛细血管舒张、扩大 神经冲动 蛋白质液体渗出 白细胞渗出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吞噬作用) 分化 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 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