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法一般包括固体发酵液体深层发酵.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模型 酶的诱导和阻遏操纵子模型 (二)产酶菌种的要求 : (四)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 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产酶的影响与调节 (二)发酵条件的控制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药物分析 主讲人:林爱华 第二章 酶的发酵工程 酶的生产方法有提取法、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三种。 提取法是采用各种技术,直接从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将酶提取出来。 发酵法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酶的主要方法。它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来获得人们所需要的酶。发酵法一般包括固体发酵、液体深层发酵、固定化细胞发酵和原生质体发酵等多种方式。 化学合成法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生产酶的新技术,目前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内合成的阶段。 酶的发酵生产是指为了经济有效利用细胞生产特定的酶,通过人工操作控制,利用细胞(包括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大规模发酵生产人们所需要酶的技术过程。 应用微生物来开发酶的优点: (1)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生活周期短。因此,用微生物来生产酶产品,生产能力(发酵)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扩大,能够满足迅速扩张的市场需求。 (2)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散布于整个地球的各个角落,而且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都有其完全不同的代谢方式,能分解利用不同的底物。 (3)这一特征就为微生物酶品种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4)特别是当基因工程介入时,动植物细胞中存在地酶,几乎都能够利用微生物细胞获得。 ? 操纵子——原核基因表达的协同单位 操纵子 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S) 调节基因(R) 操纵基因(O) 启动子(P) 酶合成的调节机制:在正常情况下,酶产量受酶合成调节机制的控制,要提高酶产量必须打破这种调节控制。 一、原核生物中酶生物合成的调节 原核生物中酶合成主要取决于转录水平的调节,公认的调节机制是操纵子理论。 乳糖 调节基因 操纵基因 乳糖结构基因 P LacZ LacY Laca mRNA 阻遏蛋白(有活性) 基 因 关 闭 启动子 O R P LacZ LacY Laca 调节基因 操纵基因 乳糖结构基因 启动子 O R mRNAZ mRNAY mRNAa 阻遏蛋白(无活性) 基 因 表达 mRNA A、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B、乳糖酶的诱导 阻遏蛋白(有活性) B.有活性阻遏蛋白加诱导剂 A.有活性阻遏蛋白 C.无活性阻遏蛋白 D.无活性阻遏蛋白加辅阻遏剂 操纵基因 启动基因 调节基因 结构基因 阻遏蛋白(有活性) 阻遏蛋白阻挡操纵基因结构基因不表达 诱导物 诱导物与阻遏蛋白结合,使阻遏蛋白不能起到阻挡操纵基因的作用,结构基因可以表达 酶蛋白 mRNA 阻遏蛋白不能跟操纵基因结合, 结构基因可以表达 阻遏蛋白(无活性) 酶蛋白 mRNA 代谢产物与阻遏蛋白结合,从而使阻遏蛋白能够阻挡操纵基因,结构基因不表达 代谢产物 酶生物合成的诱导作用 在细胞中的量比较恒定,环境因素对这些酶的合成速率影响不大,这类酶称为组成酶,如DNA、RNA聚合酶等。另外一些酶在细胞中的含量变化很大,其合成速度明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类酶称为诱导酶,如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在不含β-半乳糖的环境中,每个细胞只有1~5个酶分子,而在含有β-半乳糖的环境中生长的细胞,每个细胞中该酶的量可以达到几千个。 诱导酶是微生物需要它们时才产生的酶类。诱导的意义在于:它为微生物提供了一种只是在需要时才合成酶以避免浪费能量与原料的调控手段。 酶生物合成的阻遏作用 酶合成的阻遏作用主要有终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产物阻遏。 酶催化作用的产物或代谢物途径的末端产物使该酶的生物合成受阻。 例: 1.组氨酸对组氨酸合成途径中的10种酶的生物合成均起阻遏作用。 2.葡萄糖阻遏β-半乳糖苷酶的生物合成。 (一)常用的产酶微生物 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2、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3、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4、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5、青霉(Penicillium) 6、木霉(Trichoderma) 7、根霉(Rhizopus) 8、毛霉(Mucor) 9、链霉菌(Streptomyces) 10、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11、假丝酵母(Candida) 第二节 酶的发酵技术 一、酶的生产菌种 1、酶产量高; 2、容易培养和管理; 3、产酶稳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