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阶电路的仿真与试验
实验11 二阶电路的仿真与实验 实验目的 进一步学习创建、编辑EWB电路。 观察、分析二阶电路响应的三种过渡过程曲线及其特点,以加深对二阶电路响应的认识和理解。 观测二阶动态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了解电路元件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学习衰减振荡频率和衰减系数的测量 进一步熟悉使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 实验原理与说明 1、 RLC串联电路,无论是零输入响应,或是零状态响应,电路过渡过程的性质 ,完全由特征方程决定,其特征根: 2、衰减系数 和 衰减振荡频率的测量 仿真示例 创建如图11-2所示的仿真实验电路。信号发生器设置为方波如图11-3。 仿真示例 增加R到84%左右,调节示波器参数,观察过阻尼时us (t). uc (t) 波形。如图10-4所示。 方法:打开开关,按“暂停”按钮。 仿真示例 减小R到64%左右,调节示波器参数,观察临界阻尼时us (t). uc (t) 波形。如图10-5所示。 方法:打开开关,按“暂停”按钮。 仿真示例 减小R到16%左右,调节示波器参数,观察欠阻尼时us (t). uc (t) 波形。如图10-6所示。 方法:打开开关,按“暂停”按钮。 仿真示例 改变R设置,如图:调节示波器参数,观察无阻尼时us (t). uc (t) 波形。如图10-7所示。 仿真示例 测量欠阻尼时Td及α:回到欠阻尼时电路,改变示波器时间轴,移动示波器上的游标。红色游标对准图中第一个负峰值,蓝色游标图中第二个负峰。可得: Td =t2-t1=215.4us; 实验内容: 观察并纪录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实验线路原理图如图11-8所示。 实验内容: 在欠阻尼情况下,选取R,改变L或C的值观察的 变化趋势。如衰减快慢、振荡幅度、振荡频率等。记下参数和波形图。 实验步骤与方法 : 方波信号发生器产生5kHz的信号电压。电压幅值5V,直流电平(偏移量offset)5V。示波器设置为DC耦合。改变R的数值,使电路分别处于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观察并描绘出 和 的波形。 在欠阻尼情况下继续改变R,观察 波形中R对衰减系数 的影响。 在欠阻尼情况下改变C,观察 波形中C对衰减振荡频率 的影响。 按记录表中要求R分别为: R=R//4, R=R//4, R=R//5, R=R//5, R=R//7左右。 观察波形,并作记录。 实验步骤与方法 1、R的取值 实验步骤与方法 2、计算 及 ,以仿真示例中欠阻尼过程为例 实验步骤与方法 2、计算 及 ,以仿真示例中欠阻尼为例 实验步骤与方法 仿照仿真示例的方法,对实验内容进行仿真。保存仿真电路和仿真结果。 按仿真的电路和参数进行实验,在示波器上观察实验内容的波形。并得出定性结论(不计算衰减系数及衰减振荡频率 ) 实验报告要求 画出实验电路,说明实验步骤。 绘出仿真和实验的波形,并加以比较。 根据实验观测结果,归纳、总结电路元件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误差分析 。 心得体会及其他。 * * 其中: 称为衰减系数, 称为谐振频率 称为衰减振荡频率 电路过渡过程的性质为过阻尼的非振荡过程。 电路过渡过程的性质为临界阻尼的非振荡过程。 电路过渡过程的性质为欠阻尼的振荡过程。 等幅振荡 如图零输入响应 : t uc t1 t2 由于: 而峰值时 故: , 得 所以 : -U1m -U2m 观察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 电阻设置如图: 仿真示例 按R键可按1%减小电阻,按shift+R键可按1%增加电阻 U1m=4.45V, U2m=0.98V;再由公式计算α 仿真: 选取f =5kHz 左右, C=2200PF, 5600PF, 0.01uF , L=10mH, R=10K? 周期方波发生器 实验: 选取f =1kHz 左右, 主要是为了很好地观察波形。C=2200PF, 5600PF, 0.01uF , L=10mH, R=10K? 电路参数 实验次数 元件参数 uC 测量值 uC 理论值 R (k) L C Td (us) U1m (v) U2m (v) ? ?d rad/s ? ?d rad/s ?o rad/s 1 ? ? 10mH 0.01uF ? ? ? ? ? ? ? ? 2 ? ? 10mH 5600PF ? ? ? ? ? ? ? ? 3 ? ? 10mH 5600PF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