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阅读题组三代的兴衰与文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2阅读题组三代的兴衰与文化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1~3題為題組 資料一:我們拼命飲酒因而敗壞了先祖的美德,不論大臣小人都作著偷竊姦邪的事。上天降下大災害,要滅亡我們的邦國。王不畏懼天威,不用長老舊臣,王只以飲酒為事,只貪圖遊樂。上天既終結了我們邦國的命,在天上的許多先王、還有後王、後民都得服從這個命令。資料二:王說:如果一切大小賦役你們都守法負擔,如果你們能勉力安定下來,你們就能治理你們的事。你們若不圖謀做壞事,你們在這雒邑,當能長久耕種你們的田地。」 1. 資料一的王和資料二的王可能分別指: (A)夏桀與成湯 (B)殷紂王與周武王 (C)殷紂王與周成王 (D)周幽王與犬戎。【歷史事實】 解析:資料二提到雒邑,故其所指的「王」當屬周成王;資料一的王導致商朝覆亡,所指的當係紂王。 2. 資料二的時間最接近哪個事件? (A)商湯克夏 (B)周武王伐商 (C)周公東征 (D)周平王東遷。解析:與周公營建東都在時序上最接近的是周公東征。【】【時序】 A 3. 資料二的勝利者對資料一的失敗者,採取哪個統治政策? (A)以雒邑為中心,監臨東方 (B)屠殺失敗者 (C)遷移失敗者,並讓其自行治理 (D)將失敗者全部降為奴隸。【歷史事實與歷史說明】解析:資料二提到:「如果一切大小賦役你們都守法負擔,如果你們能勉力安定下來,你們就能治理你們的事。」這指的是在符合許多條件的狀況下,殷商遺民才能「自行治理」,與題目選項(C)有違。此外(B)(D)選項與資料二所言,直接違背。所以(A)選項較符合歷史事實。4~題為題組 (A)~(I)中選出最適合4~7題適當的答案: (A)法家 (B)名家 (C)儒家 (D)道家 (E)陰陽家 (F)墨家 (G)農家 (H)縱橫家 (I)雜家。 F 4. 「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吋而無槨。」 D 5.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E 6. 「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不和,數備,將徙於土。」 A 7. 「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亂也。」 A 8. 西周封建制度與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的主要差別在於: (A)西周封建制度是周王室親族力量的向外擴張;中古歐洲封建制度則建立在領主與附庸的契約關係上 (B)西周封建包含有好幾層的貴族,逐層往下分封;中古歐洲的封建只有領主與附庸的兩層關係,沒有再分封 (C)西周封建制度的農民耕種貴族的土地;中古歐洲封建制度下的農民以自耕農為主 (D)西周封建貴族崇尚禮樂不習武藝;中古歐洲的封建貴族是武裝騎士,是戰鬥的主力。【歷史】 解析:(B)歐洲封建制度也有好幾層關係 (C)歐洲封建制度下的農民比較接近農奴,沒有自己的耕地 (D)西周封建制度的貴族也習武藝。 A . 認為人類不但沒有深厚的感情,更缺乏遠大的見識,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只能感化72人,但魯哀公一般的庸君卻能號令一國。所以,尊君專制是唯一治民的方法。這一說法應如何解讀? (A)其重點在於認為國君統治臣民不能依賴仁義,而要用威勢,屬韓非所提倡 (B)其理論的根據在於反對人性本善,主張人性本惡,應屬於荀子所提倡的 (C)其重點在於絕聖棄智,反璞歸真,回到小國寡民狀態,屬老子所倡 (D)其要點在辨別聖人與國君的不同,屬名實同異問題,是惠施、公孫龍的學說。【歷史事實與閱讀能力】 解析:題幹學說強調尊君專制,屬法家思想,故選(A)。 10. 戰國人傳說:「秦惠王想滅蜀,但山路險阻,兵路不通。於是雕了一隻大石牛,每天派人秘密在他後面放一堆黃金,揚言石牛便金。他把這異寶贈給蜀侯,蜀侯於是開山填谷,開路以迎石牛。秦惠王的軍隊,卻跟在石牛後面,把蜀滅掉。」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故事? (A)必是真的,但他反映戰國時代的人認為秦人很聰明 (B)不可信,因為秦國始終未曾統有蜀地 (C)必是真的,但卻反映戰國人對戰爭可以影響交通的認識 (D)不可信,因為傳說或故事不能做為歷史知識的來源。【證據與歷史解釋】 解析:不見得可信的歷史傳說,也有其證據價值。本題幹傳說,可以作為戰國人對戰爭影響交通的認識的輔證。 B 11. 閱讀以下有關中國古代家庭的資料: 資料一:商鞅變法,以秦地廣人寡,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故廢井田、制阡陌。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十年後又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資料二: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農具,慮有德色;母取箕掃,立而啐語。昔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關於資料一、二,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分異之法規範下的家庭,是指父母去世後,子女立刻分家的核心家庭型態 (B)商鞅制定分異之法的目的之一:是藉著經濟與法制的雙重懲罰手段,強迫家庭分解為核心家庭,配合土地制度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