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T全身检查技术
CT全身检查技术
一颅脑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CT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颅脑外伤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CT能迅速、准确地定位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对亚急性、慢性期脑损伤,平扫后需增强扫描,对发现等密度血肿有意义
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以及病变与周围的关系,对颅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有重要意义
CT是无创性检查方法,准确性高,故是新生儿及婴儿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关准备
1 、检查前,应向病人说明检查床移动和机架倾角的安全性、检查所需时间及扫描过 程中保持体位不动等
2 、要求受检者去掉头上发卡、耳环等金属饰物,冠状扫描时需摘掉活动假牙
3 、对不合作者可在检查前采用药物镇静,成人一般用安定10mg ,静脉注射或肌肉内注射;小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扫描技术
头部CT 扫描分为常规扫描和特殊扫描
常规扫描有平扫与增强
特殊扫描有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
扫描方式有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
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
颅脑CT 的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有冠状位
扫描基线
是CT扫描前在体表或定位像上确定能最佳显示病变或一些解剖结构的扫描起始线
听眦线(OML)或称眶耳线,是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12° ~ 15° 。头部CT 检查常以此线作为扫描基线
听眉线(EML)或称眶上缘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与听眶线夹角30°。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
听眶线(RBL)或称眶下缘线,又称大脑基底线,即瑞氏线,是眶下缘与外耳道的连线 。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颅中窝和颅后窝上部
CT平扫
横断位扫描
扫描体位:取仰卧位,下颌内收, 头先进,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基线:听眦线
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扫描参数:扫描视野25cm ,普通CT 层厚10mm ,层距10mm ,层数10 ~12 层;多层螺旋CT 可用较薄的层厚和层距,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
欲观察颅后窝及桥小脑角病变,扫描层面则与 听眦线的耳端成15°~20 °角
扫描发现较小病变时,可在病变区域做重叠扫描或加作薄层扫描
病变位于颅底部的加作图像堆积扫描,以减少颅底骨质引起的伪影
冠状位扫描
扫描体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仰卧位是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肩背部垫高,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量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
俯卧位是病人俯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被检部位
层厚和层距视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3 ~5mm
二 鞍区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1 、普通X 线检查发现鞍区形态发生改变 ,如鞍区骨质破坏,钙化,蝶鞍扩大等
2 、临床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
3 、垂体瘤术后复查
4 、鞍区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
相关准备
嘱被检查者去除头颈部饰物,取下活动假牙
冠状位为强迫体位,除要求病人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头部不动外,还应嘱病人不做张口动作,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扫描技术
横断面扫描 : 鞍区CT 检查一般需做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 ,流速2.5~3ml/s ,扫描延迟时间20~25s ,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距可用3~5mm ,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 。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做常规头部扫描
冠状位扫描 :冠状位扫描可用颅脑俯卧位或仰卧位。先扫描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尽可能与鞍背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层厚和层距视蝶鞍大小选择2~3mm,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鞍区
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
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在增强的垂体组织内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
扫描技术: 在侧位定位像上,确定鞍区的扫描范围并做平扫,选择病灶或鞍区的中心层面为重点观察层面,然后以2.5~3ml/s 的流速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 ,注药10s 后对选定层面进行常规冠状位扫描
后处理技术
鞍区CT图像易受颅骨伪影影响,在摄影图像时可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
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并适当加大窗宽
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窗宽350~400Hu,窗位35~40 Hu;骨窗窗宽1500Hu,窗位350~400Hu
眼及眼眶CT扫描技术
适应症
眼及眼眶CT 检查主要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