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日-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百日复习计划.pdfVIP

第六日-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百日复习计划.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第六日————《张博士医考红宝书》百日复习计划 第五节 尿的排放 排尿反射的感受器是膀胱壁的牵张(胀得难受)感受器,当膀胱内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400~ 500ml)时,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骶髓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也上 传至脑千和大脑皮层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产生排尿欲。若条件允许,冲动沿盆神经传出, 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进入后尿道。此时,尿液还可以刺激尿道的 感受器,冲动再次传人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使尿道外括约肌开放,于是尿液 被膀胱内压驱出。这是一个正反馈活动,直至膀胱内尿液排完为止。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可 对脊髓初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的影响,控制排尿反射活动。小儿大脑皮层的发育尚未完 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弱,故小儿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当 膀胱炎或膀胱受到机械刺激时,可引起排尿次数过多,出现尿频。如果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受 损、反射弧遭到破坏或尿道受阻时,可导致膀胱内尿液充盈过多而发生尿潴留。当初级排尿 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联系时,排尿将失去意识控制,出现尿失禁现象。(zy2002-1-011) zy2002-1-011  高位截瘫病人排尿障碍表现为  A.尿失禁  B.尿潴留  C.无尿  D.尿崩症  E.少尿  答案:A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 起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一、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一)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当神经冲动抵达 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末梢内, 促使一定数量的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然后小泡与突触前膜粘合处出现破裂口,小泡内 递质和其他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进入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 体或化学门控通道,产生突触后电位。根据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可将突触后电位 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从突触传递过程可以看出,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 的关键因素是进入突触前膜的Ca2+的数量。(zy2006-2-012;zy2002-1-014) zy2006-2-012.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 A.末梢膜电位的水平 B.末梢内线粒体的数量 C.末梢内囊泡的数量 D.末梢膜上化学门控Ca2+通道的数量 E.进入末梢内的Ca2+量 答案:E (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 的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 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开放,因此,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由 于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zy2007-2-004;zl1999-1-016) (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下 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PSP)。其产生机制为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使盾膜上的配体门控Cl—通道开放,引起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 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 K+通道的开放或Na+、Ca2+通道的关闭有关。(zy2004-2-012; zy2000-1-118; zl2007-1-04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区别见表 EPSPIPSP 前膜释放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提高Na+、K+通透性 尤其是Na+ 提高K+、Cl-通透性, 尤其是Cl- 后膜电位变化 去极化 超极化 突触后神经元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 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 和IPSP 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 和IPSP 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zy2007-2-004.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阈电位 D.局部电位 E.后电位 答案:D 更多内容陆续公布,张博士咨询邮箱zhangyinhe@yahoo.cn 第二节 神经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