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与人格塑造2.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礼仪教育与人格塑造2

加强礼仪教育 塑造健康人格 2010-12-01 11:17:23 作者:韩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64 文字大小:【大】【中】【小】 “以礼育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修养,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事,进而成就了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办学声誉的全面提升。 在多年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感到以下几个问题制约着礼仪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一是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造成了礼仪教育的随意性;二是礼仪教育的过程偏重于形式,影响了由礼仪认知向礼仪行为的转化;三是礼仪教育的推进缺乏持久性,存在一定的间断性,缺乏不断推进的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我校礼仪教育注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坚持遵循规律,在抓实上下功夫 实践中我们将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将其摆在学生教育的首要位置。同时,在礼仪教育中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注重学生礼仪素质的内涵发展,在优秀的礼仪文化传承中努力实现“身心健康、知书达礼”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在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求实,注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体现统一性,又具有层次性。如:我们制定有《文明礼仪月教育主题》,一月尊礼重情、二月敬老爱幼……在大的主题下,有体现年级特点分层进行的《礼仪行为训练小课》、《礼仪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等。 2、坚持常抓不懈,在长效上下功夫 我校确定了“以科研引领学校礼仪教育特色建设”的实施策略,目前“整合多种渠道传承礼仪文化的研究”课题已被定为北京市重点课题。在课题引领下制定了《定安里小学礼仪教育五年发展规划》,为学校礼仪教育长久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坚持改革创新,在整合上下功夫 在近年的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着力于“整合”,做到了“三个结合”、“两个统一”,即坚持礼仪教育与学校整体办学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坚持礼仪教育与德育目标相统一,与行为训练、激励评价相统一。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努力下,我校的礼仪教育不断走向深入:初步形成了礼仪教育管理体系,构建了礼仪教育三级管理机制,完善了礼仪建设规范和评价体系,涌现出一批礼仪教育特色课程,形成了学校礼仪教育传统活动。每学年学生落实四个行动:礼仪文化学习行动、礼仪行为承诺行动、践行礼仪志愿行动、弘扬礼仪创优行动。 “以礼育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修养,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事,进而成就了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办学声誉的全面提升。 礼仪教育与人格塑造[①] 吴树勤 发表时间: 2008 摘要 儒家论理想的高雅君子人格的塑造,特别注重“情”“文”的统一。“情”主要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注重生命的切身体悟;“文”主要指礼乐文化和礼仪教育。儒家强调,礼仪规范必须缘依人的真性情而制定,同时又能够对民众生活起规范引导的作用,即对生命有人文化的提升。在“情文统一”的历史性动态过程中,道德人格得以不断实现。儒家以“发乎情而止乎礼仪”、“情文俱尽”为道德人格成就的最高目标。儒家的情文相统一而言理想君子人格塑造的思想对于当今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情感;礼仪;君子人格 作者:吴树勤,男,1974年生,浙江海宁人,哲学博士,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礼文化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山东烟台 264005 儒家以高雅的君子人格作为其理想人格,其论理想人格,特别注重“情”“文”的统一。这种理解人的方式,既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抽象理智或单纯逻辑化的方式,也不同于后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所提倡的非理性的情感主义的方式。儒家以“发乎情,止乎礼仪”(《诗序》)、“情文俱尽”(《荀子·礼论》)为道德人格成就的最高目标,既注重理性的规范和引导,也注重生命的呈现和张扬。 一、儒家“情”、“文”正义 孔子说《诗》,既肯定真挚的爱情,也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仪”。在上博简《诗论》中,孔子两次称赞《宛丘》。《宛丘》一诗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巫女,一位男子为她迭宕起伏、妸娜多姿的舞蹈所倾倒,与之相爱生情,但迫于当时社会规定巫女不得结婚的客观条件,两人无法结合为婚姻,这一对男女不得不采取冷静态度,谓“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孔子“善之”,既赞赏巫女对于爱情的执着,又称赞他们止乎礼仪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既符合人之性情,又符合礼仪规范,是理想人格的完美表现。 《诗序》也说,“关雎,后妃之德化,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又云,“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毛诗注疏》遂循《诗序》义云:“文王正其家,而后及其国”。真挚的情感表现应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