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概念设计思想及抗滑移倒塌性能研究-结构工程专业论文.docxVIP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概念设计思想及抗滑移倒塌性能研究-结构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概念设计思想及抗滑移倒塌性能研究-结构工程专业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AGE PAGE 10 建筑一一山东淄博的颜文姜祠,始建于后周(公元 557-581 年),重建于唐天宝五 年(公元 746 年);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又名大佛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 即公元 782 年〉和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 年);现存最高 的木结构高层建筑一一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 二年,即公元 1056 年); 宁波的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祥符六年,即公元 1013 年);天津到县的独乐寺观音 阁(重建于公元 984 年);福州的华林寺大殿(建于宋乾德二年,即公元 964 年)、 广东肇庆的梅庵大殿(建于北宋至道二年,即公元 996 年)等,都时逾千年,曾 遭受过战乱、地震和人为的破坏,经受住了环境以及时间的考验,依然保存完好, 表现出了良好的结构性能。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 (3J的记载,古代历次大地震 对建筑物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惟独木构古建筑的震害最小,常常是墙倒屋不 塌或者柱根挪位,而整体结构无恙,木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及其优良的结构 特性可见一斑。 这些木构古建筑历经千年而不倒,以事实说明了如果使用以及保护得当,仍 会具有类似现代结构的良好耐久性及抗震性能。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其具有如此 优良的结构性能呢?翻阅现有的中国古建筑文献 ,不难发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 展水平不高等原因,古代并没有类似于现代社会的一套完整的结构设计体系,也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设计方法。现存的两部官方颁布的建筑工程专书一宋朝的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 ,虽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古 建筑文献资料,但 从结构设计层面来讲,前者虽然涉及了结 构形制、选材、设计、 施工等方面,却不是 一部设计规范,而是目的在于防止贪污和浪费的限额设计资 料。而后者列举了 27 种建筑形制,详细描述了土木、瓦石、油漆、被糊等 20 多 个工种,主要涉及土建工程的做法,用料,用工等。这两部著作都没有对结构设 计的方法以及理论加以描述,所以不能从结构设计理论方面来辨析古代结构设计 的优缺点,我们只能根据书中的内容去反推古代工程中数学、力学的发展水平。 . 在甘肃,民间流传着与建筑有关的一首民谣 ……台子要高,架子要低,彷子加 栓,墙筑一半……,语 言虽然简单但描述精辟,利用现代结构设计及抗震理论进 行分析,它所表达的是十分高明的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本文从现有的概念设计理 论来分析木构古建筑的结构特性,详细探究结构层次方面的深层原因。同时,希 望通过对古建筑概念设计思想的研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并发扬古人 的智慧,择取优秀的概念设计,为现代的结构设计所借鉴。 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是区域防灾系统等级序列中的第一道防线 。在 地震引起的结构破坏类型中 ,结构的倒塌是造成人员伤 亡及经济损失的最 直接原 因及最严重形式。正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位专家曾经说过的,造成地麓中人 员伤亡亡.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本身 坏机理 ,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建筑的抗倒塌能力以防止结构倒塌破坏的发生,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倒塌破坏是不可逆的过程 ,具有历史考古研究价值及文化 价值的古建筑的又是失去不可复得的,正因如此 ,对古建筑的倒塌研究还具 有深 远的社会意义。只有明确了结构的倒塌破坏机制,才能找 出结构倒塌的内在原 因, 进而才能对其进行理论指导的维护加固 。本文对木构古建的倒塌机理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古建的修缮 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对*结构古建筑的研究,大致经历了 - 个从形制构造的初探主Ij结构性能的详 细研究过程,即由传统的艺术、文化、宗教角度转而发展为探究其结构特性、抗 震性 能等科学意义上 的研究。 1.2.1 木构古建筑营造技 术的研究 在我国,以 木构架为 主体结构的建筑兴起于奴隶制社会结束、封建社会 开始 的时期,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 主流。但是 ,以书而形 式记载建筑营造技术的典籍资料少之又少。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手工业技术 的国家规范为春秋战国时期齐人所著的《考工记)),该书 在 攻木之工一章 中介 绍了 匠人建 国、匠人营国、庶人为沟泊[ 三方面 内容,涉及了城市选址、 城市规划和农用水利等方面,同时也提及了测量、营造等结构技术内容。北宋俞 浩撰著的《木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 手册 。其中对木结构的 接向构造做了明确的描述凡屋有 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 下分。清楚地说明了木结构建筑自上而 下可分为台基、 屋身 、屋顶三个结构层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