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关于作者 代表作品: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写作背景 整体把握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想去荷塘?(找出文眼) 整体把握 2、夜晚散步,朱自清寻到宁静了吗?朗诵第三段,思考这一段的内心独白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整体把握 3、诵读全篇,体悟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分析思想感情。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寻宁静)——在自然的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得宁静)——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失宁静)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 感情脉络: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 ‖ ‖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整体把握 5、文章结构是怎样的呢? 家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小径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文章结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重点欣赏 1、诵读鉴赏第四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景?写了哪些方面? (2)找出这一段中你最喜爱的句子,展开想象,品味它的妙处。 月下的荷塘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缕缕 (通感) 颤动(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流水 脉脉 静 动 幽雅宁静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结构详解 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通感 本段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体描写中。 重点欣赏 1、诵读鉴赏第五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描绘了可感的月光。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作用。 月下荷塘 描写了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作用。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本段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重点欣赏 1、诵读鉴赏第六段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二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再由静到动。 试结合语境,说说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