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探讨
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探讨
摘要:目前对中美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比较往往立足于文化差异并以此作为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本文则从教育本质、内容、趋势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美的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阐明研究相似性的意义,即把共性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和探讨文化共性的普遍价值以达到文化的自我完善。
关健词:家庭教育;相似性;意义
一、引言
现代社会,教育日益呈现终身化趋势。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人类教育的第一课堂,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着一个人习惯和观念的最终形成,具有终身意义。因此,古今中外对家庭的教育都极为重视而且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所以各国之间的交流必然有助于彼此的
自我完善。作者认为研究文化相似性和研究差异一样重要,本文就几个方面来探讨中美家庭教育的相似性表现,期望以此文化共性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基础,并且探讨共存文化的普遍性意义。最后“形成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国文化的精华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中国文化的自我完善”(顾嘉祖,2000:77-78),并在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比中达到家庭教育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的发展和家庭教育观念的融合。
二、中美家庭教育本质相似
1.生命意义的本质相似
总的来说,家庭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具有生命本体意义的行为。在动物界,以家庭为基本生存方式的动物也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家庭教育:它们以各种方式锻炼幼仔的生存能力。甚至在幼仔长大后,以强制的抛弃来实现他们的最终独立。他们似乎本能地知道什么样的教育能对自己的儿女更有益处,在以延续为目的的生命之爱促使下,进行着奇妙的感人的还有看似无情实
则有效的家庭教育(张进峰,2005:52)。对全人类而言,家庭教育在本质上也有类似于动物的生命意义,都是以父母之爱来教育引导以实现后代的独立生存。
2.文化意义的本质相似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些文化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呈现奇妙的相似之处,这其实并不奇怪,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有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还有人类这个共同的要素参与在内,就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性存在。中国和美国是文化差异很大的两个国家,可
以说正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各自的代表。但在家庭教育上依然呈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因为文化说到底是一种“人的群体本质,群体现象。是类的本质和类现象”(李述一、李小兵,1987:7)。家庭教育作为整个人类的基本生存单位里出现的共同的文化现象必然拥有相同的文化本质。诚如张进峰对家庭教
育的定位:“给予个体如何面对自我的智慧,即建构个体灵魂的雏形或树立个体生活的最初立场”(张进峰,2005:54)e
三、中美家庭教育的内容相似处
中美家庭教育内容上的相似点很多,除了下文主要谈的3个方面以外,还有很多,例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如,都重视从小教育,珍惜时间、爱国守法、明家是否昌盛和一个人是否能成功。书是前人理诚信、友善、廉洁、勇敢、责任、忠诚、健康、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们需要读书来继承发环境等等。但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思维方式展。所以中美在家庭教育上都很重视勤奋读差异,所以共性的文化表现不是相同,而是相书。中国把读书放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似,从而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高”的重要地位。在古代,读书有几个目的,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有不同的色调和
1.以“爱”和“善”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有为了科举当官,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等世俗 “道义之为根”(殷海光,1989:150),道德功利目的,也有修心养性,为国为民的思想。价值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动力,是属于全人类当然儒家理想的读书目的应该是“修身,齐的文化。事实上,许多道德的观点在世界各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现代的读书目的国是一致的,即使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故事让父母们简化了,世俗功利目的更为显著。和传统来教导他们。在中国和美国家庭,道读书当然靠勤奋,从古到今,家训里关于勤奋德向来是家庭教育强调的重点。中美道德产学习的俗语格言比比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业精于勤,荒不同的含义。但“爱”和“善”有其共同的核于嬉”(韩愈),“勤能补拙”,“活到老,学到老”心,也是人类普遍价值的体现。从“爱”出发,等等。还有许多苦学的典故也常常拿来作为
努力向善,在仁慈和同情里得到内心深刻的教育孩子勤奋读书的典范。例如:苏秦刺股,满足和幸福。这是中美道德的共同之处,在孔康映雪,车撤聚萤。所以数年寒窗,一朝成这个基点上,中美两国从自己的文化观念上名,往往是中国人的人生极大得意事,正所谓建构自己的道德框架,解读美德的具体内涵。“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神童诗)))。美中国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儒家的性善论上的,国也一样重视孩子对知识的获得。我们似乎中国自古以来把道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