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肯吉亚克油田动态监测方案
2005年肯吉亚克油田
动态监测方案
2005年2月
05年扎那若尔油田动态监测方案
肯基亚克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克纠宾斯克州南部。油田地表为起伏不平的草原,地面海拔170m~230m。
油田以盐丘为界分为盐上和盐下两个油藏。其中盐上油田构造简单,为以孔谷阶(P1Kg)盐丘为核心的近东西向短轴背斜,在下二叠统孔谷阶之上自下而上依次沉积的地层有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共有9套含油层系,自下而上为上二叠统1套、下三叠统2套、下侏罗统1套、中侏罗统3套、下白垩统2套。
盐上油藏于1966年陆续投入开发,开发动用的主要层系为中侏罗统,截止2004年12月底,油田年产油量 ×104t,累积产油 ×104t,采油速度0.31%,采出程度12.4%,油田综合含水74%。
盐下油藏为一个大型鼻状构造,油藏1991年10月23日经苏联国家储量委员会批准C1地质储量11134.9万吨,可采储量2864万吨。截止2004年12月底,油田年产油量 84.77×104t,累积产油111.3×104t,采油速度0.91%,采出程度1.26%,油田综合含水1%。
盐上油藏
一、油藏概况
肯基亚克油田位于滨里海含盐盆地东缘的乌拉尔—恩巴盐丘构造带上,区域构造上属滨里海盆地与穆戈贾尔褶皱系的结合带。
在盐上层的产层构造中,肯基亚克构造为一以孔谷阶(P1Kg)盐丘为核心的近东西向短轴背斜,以中侏罗统顶部计,隆起幅度约80m,规模约6.2km×3.1km,北翼倾角4°~5°,南翼倾角8°~10°。
根据构造形态、运动强度及差异,盐上组合可分为上、下两个大的构造层,两构造层间呈角度不整合和地层不整合。
上构造层:主要包括侏罗系和白垩系,特点是地层产状比较平缓,受盐丘构造的影响相对较弱,断裂和角度不整合不很明显。
在背斜轴部,盐上组合发育有2条略向南凸的近东西向纵断层,形成了一纵向地堑,将背斜分为南、北两翼。南翼面积大,约10.46km2;北翼面积小,约6.48km2;地堑面积约0.8km2,地堑下降幅度50~60m。东南部发育有规模较小的正断层,形成了高低不一的小断块。断层向上延伸至白垩系底部,断距较小,一般约5~10m。
下构造层:包括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构造较复杂,地层倾角较陡,与上覆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厚度从构造顶部到低部位明显增大,在隆起顶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严重剥蚀(图1.2-2)。
在盐丘顶部,由于严重的剥蚀作用,下三叠统几乎已完全被侵蚀殆尽;在盐丘翼部,有相当厚的下三叠统和上二叠统被保存下来,但许多区域上二叠统的对比性很差。
总体看肯基亚克油田盐上油藏属于受构造控制的、具有边底水油单一型孔隙介质油藏。
目前全油田共有采油井 口,注蒸汽井8口、注热水井4口,另有少量观察井,待投产井和正在钻井。有老的注气开采区、注气后传注水开采区和注蒸汽开采试验区各一个,另外下步还要开展注聚合物开采试验。
二、储层特征
目前扎肯基亚克盐上油田范围内二叠系孔谷阶卤盐层之上古生界至新生界的区域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依次沉积的地层是: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第四系,最大厚度约为3000m。
表1 肯基亚克盐上油藏地质层位
地 层 时 代 主 要 岩 性 钻揭厚度
(m) 界 系 统 组 新生界 第四系 | | 泥岩、亚砂土、风成砂 0~45 ~~~~~~~~~~~~~~~~~~~~~~~~~~~~~~~~~~
中
生
界
白垩系 上统(K2) 喀姆班组 灰绿色泥岩、泥质砂岩、底部为灰色、铁锈色砂岩 40~45 圣多恩组 暗绿-灰色泥岩夹灰色砂岩、底部为薄层细砾岩(标志层) 25~40 下统(K1) 阿尔必组 陆相浅灰色细砂岩、下部为灰色泥岩、粉砂岩 80~165 阿普蒂组 暗灰色泥岩夹薄层灰色粉砂岩、底部为砂岩 30~70 巴列姆组 杂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底部为砂岩(含油层) 40~85 戈杰里夫组 泥岩、砂岩、粉砂岩夹泥灰岩 30~63 ~~~~~~~~~~~~~~~~~~~~~~~~~~~~~~~ 侏罗系 中统(J2) Ю—Ⅰ
Ю—Ⅱ
Ю—Ⅲ 陆相灰色、暗灰色
中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100~140 下统(J1) | 粉砂岩、泥岩、底部为含砾砂岩 0~50 ~~~~~~~~~~~~~~~~~~~~~~~~~~~~~~~ 三叠系 下统(T1) 巴斯昆恰克组 杂色泥质砂岩、杂色薄互层泥质砂岩
底部为砾岩、粗砂岩(含油层) 0~390 维特鲁什组 泥岩夹灰岩、白云岩、陆源砂岩、粉砂岩、底部为砾岩层(含油层)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