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 代 基本药物 抗菌活性 作用特点及注意事项 G+菌 G-菌 第一代 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 ++++ + 对葡萄菌属效果好;肠球菌属、MRS对其耐药;有一定肾毒性 第二代 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头孢丙烯 +++ ++ 对肠杆菌科细菌有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非发酵G-杆菌无效 第三代 头孢克肟 、头孢妥仑匹酯、头孢哌酮(先锋必) 、头孢曲松(菌必治)、头孢他定 + +++ G-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对球菌、厌氧菌作用不理想; 第四代 拉他头孢、头孢匹罗 +++ +++ G-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头孢菌素类 * 1、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及 致病菌菌种,才能明确选用相应的 抗菌药。 G+:青少年、院外感染、无慢性基础疾病和反复住院史,未曾应用大量多种抗生素,原发性肺炎、咽炎、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明显升高者。 抗生素选择: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I、II代头孢、克林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 2、根据感染部位判断病原菌 呼吸道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院内感染 多为G+球菌,如肺炎双球菌,金葡菌,慢性支气管炎症多为流感嗜血杆菌等 根据病区用药的情况而发生变化,多为G-杆菌如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大肠杆菌。 * 泌尿系感染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 胸、腹腔、 盆腔感染 G-杆菌,包括厌氧类杆菌 肠道感染 G-杆菌如沙门氏菌属、志贺杆菌、肠杆菌属等 胆道感染 大肠杆菌、厌氧杆菌属 静脉导管感染 表皮葡菌、金葡菌、绿脓杆菌等 * 3、抗生素机理分类 繁殖期杀菌剂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烯类、万古霉素 静止期杀菌剂 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 快速抑菌剂 四环素类、氯霉素、磷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 慢速抑菌剂 磺胺 药类 * 4、抗生素的组织渗透性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应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及炎症脑膜的药物,如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安曲南、甲硝唑、氟康唑等。 胰腺感染 选用可通过血--胰屏障的药物如:环丙沙星、头孢三嗪、头孢他定、头孢哌酮、甲硝唑等。 * 骨关节感染 选用可在骨骼组织中浓聚的抗生素,如:头孢呋肟、头孢三嗪、克林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硝唑等 胆道感染 选用在胆道系统浓聚的药物,如:头孢哌酮、甲硝唑等 * 5、选择适当的用药方案 (1)口服给药 (2)肌肉及皮下注射 (3)静脉注射 (4)静脉滴注 * 四、输液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1、是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 2、是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 3、是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 4、是药品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 5、是液体的配伍过杂; 6、个体差异。 * 1、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 液体或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不严,混入了致热源。致热源进入人体导致寒战发热反应;或在搬运、贮存、使用过程中,若发生碰撞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漏气而造成微生物污染,也可发生输液反应。 * 2、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 液体配制过程中对液体外观未予仔细查验;或未做到“一人一管”、“一液一管”,用同一支注射器给多人或多组液体配制药液,致医源性致热源输入人体。 * 3、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 临床中输液反应常发生于酷热或寒冷季节。如果存放液体的房间,冬天供暖不足,夏天制冷过度,都会使液体温度过凉,使液体与人体温差加大,过凉的液体输入人体而导致输液反应。 * 4、药物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5、液体的配伍过杂 如果一组液体中加入药物品种过多,药品之间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化学反应,生成致热原而致输液反应。 * 6、个体差异 (1)病情因素 特别是感染性病人,感染性疾病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体内致病微生物增殖快,血中内源性内毒素的量也必定大。液体与病人血中内源性热原的迭加可能使内毒素量超标,从而更容易引发输液反应。 ???(2)体质因素 10周岁以下儿童和60周岁以上的老入,是入群中体质较差、免疫力较低的群体,这类病入出现输液反应的机率也相当高。 * 输液反应的防范 1、把好药品质量关; 2、把好液体配制关; 3、坚持“一人一管”、“一液一管”; 4、缩小液体与体温的温差; 5、药品浓度要适当,输液速度要慢,特别是输液前20分钟应慢滴,如无不良反应可依病情调整适当的滴数; 6、液体配伍应避繁就简,尤其中药针剂最好不与西药配伍混合,如要用,必须有文献资料支持作依据,不可凭经验或想当然。 * 常见输液反应的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