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家洼村志
我们的家园
马家洼其实是东关的一条街,最早叫“湾”不叫“洼”,依百家姓命名的源由则于西堑塄中段有马家(马玉珠)的一处大宅子,而马家又是清末民初以经营甘草起家的大财主,在保德乃至晋西北颇有名气,加之,居民区以马姓居多,故而得名。保德解放以前马家湾只是一个湾状的居民小区,解放以后随着马家的衰落,马家大宅也物随其主渐而为人淡忘,终为政府改作他用,唯存马家洼的街名沿用至今。
一九五四年,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全面展开,保德作为革命老区乘强势、兴百废,依片区划分、党员牵头,贫雇农参与成立互助组。其时马家湾有农户19家,耕种着四堂庙、苦水沟、西湾、东湾、鲁家沟、大石圪渤等5处150亩蔬菜地,当年瓜、茄、葫芦大丰收。越年,合作化进一步推进,马家湾互助组又整合楼圪凸、大路坡、前湾子几户有实力的农户成立农业社,名为东关公社第四生产队,习惯上叫四队。
一九五五年建社之初,东关四队共37户185口人,耕地320余亩。有牛车1挂,从事生产运输;大碴碾1付,用来推米磨面;耕牛2条,依此春耕秋收.一九六〇年,随着农村生产运动的全面深入,东关四队不断扩大再生产,遂由当初纯农业生产队划分为农业组和副业组,开设粉坊、磨坊。到一九六二年已发展成“骡马成群猪满圈,锅坨机隆隆磨米面,雪白的粉条扯不断,砖场窖火映红天”的大好局面。期间,农业社涌现的区、县级劳动模范有:
郭毛喜:男 中共党员(已故)时任东关四队支书。
王润虎:男(已故)时任东关四队会计。
张留孩:女 中共党员(已故)时任东关四队妇联主任。
康狗子:男(已故)时任东关四队社长。
马友友:男(已故)时任东关四队贫协主任。
杨豁子:男(已故)四队社员。
杨吾留:男 中共党员 现年76岁 时任东关四队支书。
贾喜喜: 男 现年81岁 时任东关四队队长。
王板兴:男(已故)时任东关四队队长。
李乃子:男 中共党员 现年 岁 时任东关四队主任。
马根怀: 男 现年87岁 时任东关四队队长。
徐亮旦:男 时任东关四队社员。
刘根子:男 时任东关四队社员。
郭嘉宝:男(已故)时任东关四队出纳。
杨桂英:女 中共党员 时任东关四队妇联主任。
孙大亮:男 时任东关四队社员。
孙六十:男 时任东关四队保管。
王喜仓:男(已故)时任东关四队加工员。
刘匡小:男(已故)时任东关四队社员。
这些老人为东关四队的创社、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至今还为村民们津津乐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关四队农副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增加充实,耕地由单一的畦地扩大到县城周边村庄,南至五通碑、槐抱柏、石鸡峁,东至康家塔、贾家粱,西至和尚围、马家滩。副业由蒸汽机改为柴油机带动加工作坊。新添胶皮车2挂、水车3架。牛、驴、骡、马比六十年代初增加一倍。生猪存栏50多口,村民收入由过去0.5元/工,增至1元/工,成为全县屈指可数的富裕队。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社员们在支部的带领下,平整土地,修造梯田,积肥深翻,使尖、角、沟、坡连成一片,耕地面积再次扩大。当时的顺口溜是“一党二团三社员,男女老少齐参战,穷干苦干拼命干,三十初一吃送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沿黄坝地,东关四队上至60岁的老人,下至18岁的青年,除去上学、服役的几乎人人参与,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45亩平展展的滩涂地,为八十年代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殊年代总有特殊的人,特殊的人总能为时代的进程做特殊的事。这期间东关四队所涌现的先进人物有:
王照来:男 中共党员 时任东关四队会计。
崔命儿:男 中共党员 时任东关四队民兵连长。
杨玉泉:男 时任东关四队队长。
郭有才:男 东关四队社员。
进入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东关公社第四生产队由社队两级改为镇村两级,正式挂牌为保德县东关镇马家洼村。此时全村村民已达315户900多口人,村干部尝试性地将村民划分为农业、副业若干个生产组,自主经营、集体核算,由此迈开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一九八四年正式分田单干,村民中一些头脑活泛的人开始自筹资金购买小四轮拖拉机跑短途运输。有商业经验的村民经营起服装、布料、烟酒副食的小买卖,数量不多的土地也在村民的精心作务下得到可喜的回报,村中涌现出为数不多的万元户。温饱的日子,自由的空间给村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喜悦,按当时的流行话说:“黄窝头变蒸馍,三十的光棍娶老婆”。据一九八九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村共有5家养车户 、有10家商店经营户,工匠3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年终分红递增为1.8元/工。
一九九〇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区建设渐次展开,马家洼村紧跟形势迈开转型跨越第一步。相继修建了河滨街一号楼,南楼和西楼,村民真正有了自己的产业。村中以家族型式组建的运输车队、以股份型式开办的饭店、养猪场、粮食加工业正式以商业化运作。河滩45亩蔬菜地变成村民的菜蓝子,年青人开始离土离乡外出打工,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发生蜕变。
二〇〇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