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歌巡礼备课资料教案教学建议.docVIP

上海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歌巡礼备课资料教案教学建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歌巡礼备课资料教案教学建议

第五单元 国歌巡礼 主题构思 本单元选取了我国等几个国家的国歌组成《国歌巡礼》,旨在使学生通过国歌——这一代表国家的礼仪歌曲,了解一些各国的风情、历史、政治等,树立国际多元文化的观念,使学生在关心、参与国际性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感受到音乐在维护国家尊严、反映国家性格、在国际交往中是有相当大的作用,从而更热爱祖国、热爱音乐。 在组材上一是尽可能考虑地区分布。如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二是尽可能选取与我国关系较好的有所交往的国家;三是选取思想性、艺术性、革命性较强的国歌。使内容对教学要求有正确的导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部分国家的国歌,并结合了解该国家的历史,地理等知识,从而感受国歌神圣、庄严的内涵,体会到音乐的巨大作用。 2、能用有力、饱满、洪亮的声音,满怀自豪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验它庄严、肃穆、雄壮的音乐形象,并能熟练地背唱;通过演唱,激发学生对我国国歌的热爱和崇敬,从而更加热爱祖国,产生“继承革命传统,做好革命接班人”的崇高感情; 3、通过欣赏《国际歌》、《马赛曲》和部分国家的国歌,了解其风格特征、其诞生的背景和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背记全曲或主题旋律;能完整地吹奏《联合国歌》,体会词曲中所表现的和谐、团结、胜利、希望的精神; 4.学会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能用搜集资料等方式研究小课题,扩大认知范围,拓展文化视野。 教材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一.听赏 (一)《马赛曲》 1.内容介绍: 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法国国歌。1792年4月,法国向普鲁士和奥地利宣战。法国工兵大尉鲁热·德·李尔在斯特拉斯堡为这首歌写词谱曲,最初起名《莱因河战歌》。由于当时法国在战急中节节败退。国家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保卫革命政府与国民议会的志愿军前往巴黎集合。其中从马赛市来的志愿军,高唱这首歌,向巴黎行军。因此,人们称这歌为《马赛军之歌》,即《马赛曲》。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正式起用《马赛曲》为国歌。十九世纪末传入我国。 (摘自《音乐知识词典》P371,详见附页。) 2.教学建议: (1)国歌是一种情感上庄严、肃穆的歌曲,且较成人化,因此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是首要任务。如提问:每当奥运会得金牌时演奏什么音乐?还有哪些场合运用国歌?你听到过哪些国家国歌?你听到过这首国歌吗?等等。 (2)对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知识量也是他们的学习动力之一,因此在听赏《马赛曲》时要结合产生国歌时的历史背景。《马赛曲》的影响程度等进行讨论。象讲故事般地介绍《马赛曲》的由来,学生会比较爱听。 (3)可放几段音乐让他们捕捉《马赛曲》的主题,如李斯特《英雄的葬礼》、舒曼的钢琴组曲《维也纳狂欢节趣事》、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 (二)《国际歌》 1.内容介绍: 《国际歌》的词作者是法国工人诗人欧仁·鲍迪埃(1861—1888年),歌词写于1871年5月。在词作者去世7个月后,由爱好音乐的工人狄盖特谱曲,并亲自指挥工人合唱团首唱了此歌。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主持的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决定以它为国歌,直至1943年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全面反攻的时刻产生了新国歌。(详见附页) 列宁曾给《国际歌》以极高的评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国际歌》从1920年开始传入我国,在几本革命刊物上登载歌词。1923年6月出版的《新青年》发表了瞿秋白所译的《国际歌》,并配有歌谱。同年革命诗人萧三与烈士陈乔年同志也在莫斯科译配了《国际歌》。1939年经他们修改发表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1961年在纪念巴黎公社90周年时萧三再次修改歌词,1962年修订发表在4与28日的《人民日报》上,即沿用至今。 《国际歌》为复二部曲式结构。中等速度,是进行曲风格的颂歌体裁。 2.教学建议 (1)这首歌曲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并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以了解此歌的产生作为引导,引起学生欣赏此歌的使命感。教师可事先请学生寻找有关《国际歌》产生的背景或有关故事,课上进行交流作为导入。 (2)老师充满感情地朗诵列宁给《国际歌》的评价与:“一个有觉悟的工人……”可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对《国际歌》肃然起敬,从而调动学生对演唱这首歌曲的热情。 (3)如有资料可看些革命电影故事片,以了解歌曲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因为许多革命烈士如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同志都是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的。 (4)如有条件可跟随录音唱这首歌曲,可只唱第一段,感受歌曲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二.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内容介绍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作于1935年。它是聂耳最杰出的作品。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