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感、创新和救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灵感、创新和救命   文/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 徐克成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举国欢腾,领导祝贺、民众荣光。在这位老科学家已无任何产权的宁波老宅前,人们抢着照相,只是因为她曾经在那里度过幼年。   屠呦呦的成就在于她“救命”。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屠呦呦在查询历史的文献基础上,筛选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发明了从植物青蒿中纯化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办法,有效地抑制了疟疾转播”。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成为改善世界众多贫穷人群福祉与健康的主要障碍”,屠呦呦是在“研发治疗这类疾病的手段上有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家”。   屠呦呦的成就来自“运气”,但更是她的“灵感”。她在数千次科研实践中,“灵感”让她发现了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正是她的灵感产生了创新,救了数百万患者的生命。   在医学界,最能获得点赞的,可能就在于救命、给人健康,这也是任何一位有成就的医者最开心的。屠呦呦就是这样的人。我了解另一位作出相似贡献的“大家”,他就是曾经获得不少“小诺贝尔奖”、救了无数人生命的王振义教授。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临床医生,他突来的“灵感”产生创新,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一种极便宜的全反式维甲酸,将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幼粒)的癌细胞“改邪归正”,并终于在40年后,他的这一后来被称为“诱导分化”疗法的发明,在自己的国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的疗法,以及后来他又联合中国最古老的药物——砒霜,被全世界采用,作为治疗早幼粒的标准治疗。如今,这一死亡率高达90%的凶险血癌,95%可以治愈。   王振义院士说,作为医生,要爱病人如爱自己,“救命”,让病人“活下来”,给生命增添色彩。2008年,在阔别20年后的一次相遇中,我们讨论了癌症治疗。他说:现在这套方法(指手术、放化疗)只能解决少数患者的问题,对大多数患者效果甚微。他说:“一定要创新!”他希望我去拜访上海一位退休医生,即他的一位学生孔医生,说她有一种“疫苗”,可治癌症。他说:“癌症治疗必须创新,要简单、有效果、少痛苦、少花钱,特别对穷人……”   孔医生已年近80,为她付出数年心血的“疫苗”兴奋不已。她很谦虚,说“疫苗”的思路来自王院士,来自王院士的“灵感”。简单交流后,孔医生拿出台湾作家吴林林的著作《0.00001的机会》,书中记载了她的儿子小明,患晚期肝癌,在台湾××医院,被认为只能生存两个月,来大陆接受这种“疫苗”后,“快乐”地活了两年。   我看了孔医生记录的自身注射试验的结果,也兴奋不已,伸出手臂,让她为我注射了2毫升“疫苗”。当时,我接受肝癌手术后尚不到两年。给我注射“疫苗”,既是治疗,也是我想当“小白鼠”。   如同王院士希冀的,“疫苗”简单,系由几种市售的疫苗配置而成,当然,哪几种原料,如何配制,内有不少窍门,这里有许多创新。   “疫苗”有无效果?病人生存就是“硬道理”。我陪着孔医生,在上海一家家地拜访她在10年前用她的“疫苗”治疗的病人,他们全部是被现代治疗技术“遗弃”的癌症患者。   结果令人十分震惊:38例患者中,只有5例死于癌症本身,其余均生存5年以上。为了查证一位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设法找到他在1991年在上海第×人民医院的入院病史和手术记录,以及他2003年在该院再次住院的病史。他的后鼻腔长了7厘米瘤子,接受了手术,但残留30%。术后,他仅仅接受了这种“疫苗”注射,无病生存了12年。   我成为幸运者,接受了“疫苗”注射一年余。虽然不知我现在的健康是否是“疫苗”的功劳,但与我同期患病、病情相似者中,尚未见到活过5年的。   在我之后,有不少患者默默地、隐秘地,当然是志愿地,甚至是渴求地接受了“疫苗”注射……   一位印尼鼻咽癌晚期患者,脑转移,已经“无药可救”,给予“疫苗”注射,多活了两年;一位菲律宾61岁肾癌骨转移患者,仅用该“疫苗”注射,迄今已生存6年,CT复查癌症已“无存在证据”;一位中国结肠癌肝转移肺转移患者,接受“疫苗”注射,已“无进展生存”7年……   王院士很高兴,因为这种“简单”治疗,确实在“救命”,但又忧虑,因为“疫苗”迄今尚未成为法定药品。   2015年春节,在上海,我带着儿孙正与王振义老师一起享受新春之喜。突然,老师不讲话了,面色凝重,我们开始了一段沉重的对话——   王:“过年了,90多(岁)了。我不甘心!”   徐:“王老师,为什么不甘心?你是全国人民都尊重的科学家呀!”   王:“我是指那‘疫苗’,那么便宜,肯定有效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用于为老百姓治病呢?”   徐:“放心,真金总有人去发掘的。”   王:“难呀!”   我想起一个多世纪前美国的一位骨科医生William Coley,他从一位肉瘤病人并发感染后癌症消失获得“灵感”,发明了一种由细菌构成的疫苗。在接下来的40年内,他用这种疫苗治疗数百例肉瘤和其他癌症患者,其中1/4“治愈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