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同步辐射应用基础201012-2.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研制了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质谱仪器。这是一台不能聚焦的抛物线质谱装置。汤姆逊用这台仪器首次发现了同位素的存在。他在分析氖元素时,发现了一个质荷比为22的峰。实验证明它既不是CO2的双电荷离子,也不是放射性衰变产物,而是氖元素的一个同位素。这台质谱仪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质谱学的开创。 19l9年,第一台具有速度聚焦功能的质谱仪由阿斯顿研究成功。借鉴了光学理论,将电场和磁场安置成类似于两个光学透镜,使得离子在电场中受到的速度色散作用刚好被其在磁场中的速度色散作用所抵消,最后质量相同而开始速度不同的离子能聚焦在探测器同一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分辨率。由于这台仪器的卓越性能(分辨率m/?m=130),以致于第一次被人们称为质谱仪(Mass Spectrograph)。这台仪器上测得了大量元素的新的同位素峰以及定量数据。 19l9年,阿斯顿研研制了一台具有速度聚焦功能的质谱仪。 1946年,William E. Stephens提出了飞行时间质谱(Time-of-Flight/TOF)概念 Phys. Rev., 1946, 69, p.691 Abstract: Stephens W. presents concept of linear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TOFMS) at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meeting in Cambridge,MA 离子回旋共振技术 (1949) 这是获得超高分辨率的质谱的开始 Hipple J.A., Sommer H., Thomas H.A. A Precis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Faraday by Magnetic Resonance Phys. Rev., 1949, 76, p.1877-1878 四极质谱和四极离子势阱的发明为Paul带来了Nobel Prize. 这些质量分析器在今天的质谱中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有着应用 ? 1968年,大气压电离方式的出现,电喷雾技术的雏形,20年以后才被认识到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潜能。 ? 1969年,场致电离的出现, 一个现在仍在应用的电离方式。 ? 1974年,Fourier变换离子共振质谱计,现在的生物质谱仪常用的质量分析器。 ? 1976年,等离子体解吸附质谱 MALDI 的前驱。 ? 1977年,加速器质谱。 ? 1980年,氩等离子体诱导耦合质谱 ? 1981年,快原子轰击(FAB)源,由英国的M.Barber等人发明。 FAB源的出现,被誉为质谱学跨入生物学领域的里程碑。 ? 1981年,基质辅助解吸附/电离-这是FAB和MALDI技术的开始。 ? 1990年,电喷雾质谱用于测定蛋白质结构 ? 1991年,MALDI源后分解技术,可以得到缩氨酸的结构信息 ? 1993年,MALDI用于小的低聚核苷酸测序 ? 1995年,垂直注射的电喷雾技术 ? 1996年,质谱用于病毒分析 ? 1999年,多孔硅做基质的MALDI ? 1999年,同位素标记定量研究复杂的蛋白质混和物 ? 在1988年John B. Fenn发表了两篇后来被视为突破性的质谱论文。 ? 第一篇论文,他研究具有未知质量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的质谱,发现可以运用他的方法处理具有高分子质量及高电荷的大分子。 ? 第二篇论文显示这个方法亦可运用在中等大小的蛋白质上。离子的释出是由一个电场将试样喷洒出去,形成许多带电荷的水滴,当水滴中的水蒸发之後就剩下了带电而且可自由飞行的赤裸裸蛋白质分子,这个方法被称为ESI。 John B. Fenn (1917)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Richmond, Virginia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Koichi Tanaka (1959) Shimadzu Corporation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2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Tanaka K., Waki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