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概论05.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 论 操作方法:如毫针刺法、灸法、三棱针法、拔罐法等。 临床应用:如毫针适用于各种病症,灸法主要治疗虚寒病证。 作用原理:刺法灸法—→腧穴——→激发经气、疏通气血、协调阴阳、调整脏腑 四、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一)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揣穴、中穴) (二)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得气) (三)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选法) (四)针灸处方,以穴法和刺灸法为主要内容(穴法结合) 腧穴是施术的基础 针灸感应是疗效的保证 针灸方法与腧穴主治的关系 针灸方法是针灸处方的要素 第二节 刺法灸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针法的历史发展 (一)针具的研制与改进 针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金属针、金属针到现代针灸治疗仪器的过程。非金属针:砭石(新石器时代)→骨针(山顶洞人文化时期)→竹针(年代不详)→陶针(仰韶文化时期)。金属针:青铜针(夏、商、周时代)→铁针(春秋时代)→金针、银针(汉代)→不锈钢针(现代)。 现代针灸治疗仪器: 电针仪(1934年) 穴位离子导入治疗仪(1959年) 穴位磁疗仪(20世纪60年代) 穴位激光治疗仪(1974年) 微波针治疗仪(20世纪70年代) 经络导频治疗仪(20世纪70年代) 超声波治疗仪(20世纪70年代) 灸疗仪(20世纪70年代) (二)《内经》九针 《内经》记载了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经过几千年的应用,毫针成为现代临床上的主要针具,镵针发展为皮肤针,锋针发展为三棱针,铍针成了外科手术刀,长针、鍉针等针具依然在临床上应用。 山西的师怀堂还在古代九针的基础上,创制了“新九针”,不仅改进了制作材料和工艺,而且扩大了九针的用途。 (三)针刺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内经》《难经》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内经》: ①针刺基本过程(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②得气的意义与方法(辨气、候气、守气、调气等) ③治神的意义与方法,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多种补泻手法(徐疾、开阖、呼吸等) 《难经》 ①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②阐述了迎随补泻、提插补泻、营卫补泻、子母补泻等,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 2.金元明时期针刺手法昌盛发展 窦汉卿将针刺基本手法归纳为“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十四法,并阐述了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寒热补泻等多种补泻方法。 明初泉石心的《金针赋》创立了众多的复式手法,如“治病八法”,包括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与龙虎交战、留气、抽添;又如“飞经走气”四法,包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杨继洲《针灸大成》全面总结了历代刺法的理论和经验,如《神应经》刺法、李梴刺法、高武刺法等,集诸家刺法之大成。 书中对单式手法归纳为“十二字手法”和“下手八法”,并阐述了20多种复式手法,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其“进火补法”和“进水泻法”简便易行。 杨继洲还提出“刺有大小”的创造性论述,将补泻手法分为大补大泻、平补平泻(小补小泻),试图从量学上对补泻手法的强弱进行分级与规范。 二、灸法的历史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火的应用、艾为灸材) 灸法起源于火的发现与应用之后。“灸”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灼”,有烧灼熏烤之意。灸字是形声字,从“火”音久,意为持久熏烤烧灼。 最初的灸法,用树枝、柴草作为施灸材料,以燃烧的明火熏烤,以后逐渐选用“艾”作为施灸材料。 因为燃艾没有明火,不会烫伤皮肤,燃烧持久而且渗透力强,所以成为主要的施灸材料。灸法在古代又叫“火法”和“攻法”。 (二)灸法的盛行 1.先秦灸法 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广泛运用,诸子百家的著作多次提到了艾灸。《庄子·盗跖篇》:“(孔)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孟子·离娄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记载了经脉灸法,被称之为“灸经”。 2.《内经》灸法 《内经》从灸法的主治范围(寒证、虚证、瘀证等),灸法与针刺互补,针、灸、药兼施,灸疗法的补与泻等方面对古代灸法进行了全面总结。 3.魏晋唐宋灸法盛行 当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医家和重要的著作,如魏·曹翕的《曹氏灸方》,晋·陈延之的《小品方》,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唐·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宋代的《黄帝明堂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备急灸法》、《灸膏肓腧穴法》,特别是南宋·窦材的《扁鹊心书》,论述了灸法理论,记载了大量的灸法处方和灸疗医案。 4.元明清灸法 元明之后,灸法开始向无痛方向改进,如明初的艾条灸(《寿域神方》),太乙神针等实按灸(《太乙神针》),灸盏灸(《灸法秘传》)等。 (三)灸材的多样性 (四)灸法的多样性 《内经》论九针 (一)九针的创制及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