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第五、六、七章)讀書心得
邱澎生(新竹:法律、文化與社會經典研讀會,2004/6/9 )
Durkheim, Emile.
*1984(189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W. D. Hall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什麼是社會?」這固然是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社會分
工論》主要論証的問題,只是,要想更通透地理解涂爾幹對「社會分工」的類型
區分以及他如何藉此說明「什麼是社會」等等議題的理路,則仍是不容易的工作。
之所以如此,有時也不一定都是讀者讀書不精的過錯,涂爾幹自己可能也要負些
「責任」,有學者即認為,涂爾幹著作經常出現些充滿隱喻甚至是曖昧不明的語
句,不只如此,涂爾幹的理論不僅極為複雜,而且,其學術思想其實也經過幾次
重要轉變(Hatch ,1981 :206-207 )。然而,我個人的閱讀經驗是,涂爾幹此書
是極有啟發性的,雖然,我無法通透全書精義,但在這篇讀書報告裏,我努力閱
讀並且借助其他學者對涂爾幹的詮釋,企圖捕捉本書的妙旨與勝義,或許有點盲
人摸象,純屬一偏之見,且請各位朋友指正。
《社會分工論》出版於1893 年,該書原為涂爾幹的博士論文,屬於他的早
期著作。Giddens 曾指出,涂爾幹早期著作中,存在兩個主要批判對象:一是政治
經濟學與功利主義哲學(utilitarian philosophy ),一是各種流派的「觀念論式全體
主義」(idealist holism )(Giddens, 1972: 1 )。證諸《社會分工論》一書,涂爾
幹批判上述兩個對象的批判確是十分明顯。
全書主旨在論證社會秩序(social order )或是社會凝聚(social solidarity )在
傳統與當代社會中的不同功能,並為當代社會在社會凝聚方面的危機與病狀提出
分析、診斷以及改革的建議。
作者首先對社會凝聚做出類型學上的區辨,將其區分為「機械凝聚」
(mechanical solidarity )以及「有機凝聚」(organic solidarity )兩類,指出前者的
基礎在於社會成員從屬各自獨立團體之間的「相似性」,後者的基礎則是社會分
工的出現與擴深。依此社會凝聚的類型區分為基礎,全書區畫為三卷。第一卷論
證「社會分工」(division of labor )在社會出現「有機凝聚」這類演化過程中的「功
能」(function )關係,他特別強調了「社會分工」在傳統與當代社會中總是「對
應」(correspond )著各自不同的「社會需求」(the social need, p.6 )。當代社會
與傳統社會的關鍵差異,正是兩者對應社會需求的「社會分工」與占主導地位的
法律類型有所不同。當代社會的社會分工在對應社會需求上的獨特性,主要在於
其能由原先總和宗教部門密切相關的情境中分離出來,民族、家庭、性別、經濟、
政治等等各不同部門的人際關係,都愈來愈能自宗教部門脫離出去(特別參見
p.107-108 之表格),並且彼此重新整合成一種共同的「關係實體」(the reality of
this relationship, p.174 )。
第二卷分析社會分工出現的原因與條件,分析人口成長、都市化程度加深、
交通通訊工具改善以及遺傳等社會性、心理性原因對社會分工出現的因果關係。
第三卷則舉証一些無法有效維持社會秩序的社會「異常形式」(abnormal forms ),
帶出作者對當代社會面臨勞資衝突等嚴重問題挑戰下社會秩序如何維護課題的關
懷。
在全書論証過程中,作者明顯表現出對前述 Giddens 指出兩個對象的批判。
一方面在分析社會分工對社會秩序的「功能」時,作者多次批判了Adam Smith 、
John S. Mill 等政治經濟學家乃至Herbert Spencer 的觀點,指出他們將社會分工單
純視為促進生產效益的論點過於狹隘(pp.1 、12 、23 、123 、208 、217 )。另一方
面,作者指出社會凝聚太過抽象不易觀察(p.27 ),強調法律是研究社會凝聚的
可辨識象徵(p.24 ),法律生產了社會凝聚的主要形式(p.28 ),既表明了作者由
可觀察表徵(visible manifestations )以考察事物本質的科學方法觀(p.26 ),也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