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国小正式成立大社公学校与大社国民学校.docVIP

大社国小正式成立大社公学校与大社国民学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社国小正式成立大社公学校与大社国民学校

大社國小正式成立: 大社公學校與大社國民學校 大社公學校設立於昭和13年(1938年)4月1日,在設立的前一年(1937年)7月7日就發生了蘆溝橋事變,中日八年戰爭開始,但一開始台灣並沒有直接受到戰爭的波及,影響面不大,多數民眾仍能維持正常作息。 但到了昭和19年(1944年),因為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失利,美軍飛機開始在台灣進行空襲,影響鄉內以及大社國民學校日常作息甚鉅,因此本文將大社公學校分成兩個時期:設置初期(1938~1943)以及空襲時期(1943~1945)加以介紹。 一、設置初期 (一)概況介紹 大社公學校設立於昭和13年(1938年)4月1日,是由仁武公學校分校成立的,到了昭和16年(1941)大社公學校又改稱大社國民學校,大社公學校與大社國民學校從初期到末期,僅有兩任的校長:首任校長安田昭一先生、第二任校長吉松浮雄先生。 大社公學校校址在大社557番地,也就是目前的校址,不過當時的校地比目前大的多,共有5785坪之多,除了現有的校地外,還包括今天大社農會超市、大社鄉公所、中山堂,甚至自強街東側也有部分的土地,設置之初,學校內僅有教室三間,辦公室一間,但後來陸續增建了許多教室,與若干設施如:操場、相撲場、水池、實習農園等設施(見附圖2),昭和15年(1940)12月22日還開設了兒童圖書館,校園內也廣植樹木。 當時的學區,據記載有大社(大社村、保社村)、三奶壇(翠屏村、三奶村、觀音村、神農村的一部份)、林仔邊(中里村)、籬子內(神農村)、牛食坑(嘉誠村東半部)、蜈蜞潭(嘉誠村西半部)、後庄子一部份,學區涵蓋整個大社鄉。 不過鄉內較偏僻的地區如嘉誠村、保社村、鹽埕巷等路程較遠的學生,因為本身人數就不多,所以就學的學童也不甚多,當時仍以鄉內的主要聚落:三奶壇、大社庄、林仔邊、籬子內的學童比例較高。 初期學童就學率並不高,一開始全校僅五個年級,學生數也不多,隔年才湊齊六個學年(附表4),當時全校教職員包括校長僅有7名,其中日籍4名,台籍3名。 附表4:昭和14年(1939年)4月1日學生人數表 學年 男 女 計 第一學年 60 20 80 第二學年 53 17 70 第三學年 50 19 69 第四學年 45 11 56 第五學年 42 9 51 第六學年 37 3 40 計 ?287 79 366 但之後學生數不斷增加,尤其到了昭和16年(1941年)日本政府開始推動義務教育,全台的公學校均改名為國民學校,大社公學校更名為大社國民學校,學生數因為當局的重視,以及地方政府以半強迫的方式要求學童入學,學生數逐漸增多(附表5)。 昭和17年(1942年)學校的1~3年級都有兩個班,昭和18年(1943年)時,學校裡的1~4年級均有兩個班,以仁組、義組分別,例如:一年仁組、一年義組。因應學生與班級數的增加,老師的數目也增加由創校時的7人,到了昭和18年(1943年)包含當兵出征的老師有13人。 附表5:日治時期大社公學校與大社國民學校設立初期班級與兒童數表 年月別 學級數 兒童數 備註 昭和13年(1938)4月 5 276(男)65(女) 校名:大社公學校 昭和14年(1939)4月 6 291(男)81(女) 昭和15年(1940)4月 7 362(男)129(女) 昭和16年(1941)4月 8 404(男)172(女) 改稱大社國民學校 昭和17年(1942)4月 9 435(男)200(女) 昭和18年(1943)4月 10 473(男)249(女) (二)日常學習生活 大社公學校創立初期,因為大社公學校與新的仁武公學校(今仁武國小)的校舍尚未完工,均在舊的仁武公學校校址上課,直到昭和13年(1938年)10月6日校舍完工,兩校才正式分校。 在這六個月左右的過渡時期裡,有不少有趣的現象,除了同一個學校裡有兩個校長外,更有趣的事,是當時不管是仁武公學校與大社公學校的學生,只要是同年級都在同一間教室,由同一個老師上課。 據當時六年級的本鄉耆老李坤生先生回憶:擔任大社公學校教員的原口慎老師,要求班上不管是仁武公學校或大社公學校都要去大社公學校的校地裡幫忙搬石頭或種樹,仁武公學校的學生不能違抗,但不免抱怨說:「我又不是大社公學校的學生,為什麼也要幫忙?」 一開始因為學校仍在建設中,教學活動並不順利,因為僅三間教室,教室不敷使用,所以一二年級共用一間教室,三四年級用同一間,五六年級用同一間,兩個年級分別將教室分成兩邊來教學。後來校方一方面先建簡易的教室應急,然後再增建新教室,學校設施的逐漸完整,學校生活與活動逐漸步入正軌。 (三)不定期活動 這時期的學校活動與仁武公學校時期頗類似,同樣有:運動會、棒球、相撲、遠足、畢業旅行等活動,校方於昭和13年(1938)12月7日更在校園中設置相撲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