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海婴生活在鲁迅影子之外
周海婴生活在鲁迅影子之外
鲁迅,中国的文化巨人,有“民族魂”之誉,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更是广为人知。然而,在儿子周海婴的心目中,父亲鲁迅并不“横眉冷对”,而是那么的慈爱。
周海婴面容清癯,两鬓微斑,颧骨凸出,特别是那嫡传的“周氏”之眉浓且黑,颇有其父神韵。他一出生就注定要因为父亲而受人关注。然而,周海婴一直试图走出自己的路,不希望被父辈的光环照射,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做着远离文学的工作,周海婴说:“别人就把我放在一个框框里,觉得周海婴就应该在某一个框框中生活。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如今,周海婴走了,带着“鲁迅之子”的标签走了。他的离去,让笔者忆起与他的数次近距离交流时,所感受到的那份儒雅、谦和、低调、真诚,温馨至今。
一代文豪十分珍爱“上天赐予的礼物”
1929年9月,周海婴出生于上海,这一年鲁迅48岁。鲁迅曾说:“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
周海婴说,自己的出生是一场意外。“母亲告诉我,当时他们觉得生存环境非常危险、恶劣,朝不保夕,有个孩子是拖累。但是后来他们避孕失败,我就意外降临了”。“我母亲生我的时候,已经是30多岁了,算是高龄产妇,是顺产,不是剖腹产。但是我是被钳子夹出来的”。
周海婴回忆说,父亲有时也把他称为“小红象”。“现在咱们知道‘白象’是非常名贵的,非常稀有的,我母亲曾经爱称我父亲为‘白象’。那么既然是‘象’,‘象’的后代自然是‘小象’;那么小孩生下来皮肤很红,那么红皮肤的‘象’不是‘小红象’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爱称”。
鲁迅很喜欢这个儿子,他把周海婴看作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在往后的7年多时间里,鲁迅在自己的日记里、在和友人的通信里,常常事无巨细地提及自己的这个儿子。
鲁迅做事十分认真,书房总是整理得很整齐。可周海婴常常在书房玩耍,弄得乱七八糟,鲁迅也不生气,只待儿子出去了自己再收拾房间???根据周海婴回忆,他曾问过父亲:“爸爸能吃吗?”鲁迅当时的回答也童趣盎然:“按理说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的好。”
在周海婴的印象中,父亲是个一直趴在书桌前写作的长者:“他早上醒得比较晚,因此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是蹑手蹑脚的,大家都让我别吵爸爸。在濮存昕主演的电影《鲁迅》里,有一个镜头就是小海婴给鲁迅装烟,当时我就是这么做的,因为我觉得孩子应该孝顺父亲,装支烟也是孝顺。”
也许,正因周海婴是意外出生的“多余人”,所以反而得到了加倍的父爱。周海婴童年时就患有哮喘病,最费鲁迅心神。鲁迅在日记中至少有上百次带儿子到医院就诊的记录。鲁迅曾笑言,扯大这个儿子,自己都要成“二十五孝”父亲了。
每当换季时节,周海婴的病发作尤为厉害,呼吸困难,彻夜难眠。学过医的鲁迅即便平日谨慎,一般不替人看病或开处方,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充当起家庭医生的角色。他为儿子设计了至少4种缓解病症的方法,每当周海婴发病时,便会亲自动手为儿子治疗。
周海婴记得,儿时他家住在上海大陆新村,楼下的房间用装有玻璃的门隔开。有一天,一个邻居小朋友来他家玩,不慎把周海婴关在里间。由于门太紧,周海婴一时打不开,他心里非常焦急,用力一掌推过去,打破了一块门玻璃,手也被碎玻璃划出一道口子,鲜血直流。周海婴一时慌了,在楼下放声大哭。正在楼上书房中写作的鲁迅听见哭声,三步并作两步奔下楼梯,马上用云南白药和纱布将周海婴手上的伤口包扎起来,并安慰周海婴说:“孩子别慌、别慌,过几天就好啦。”事后,鲁迅也没有责骂过周海婴,只是请师傅将门玻璃重新装好。
事后,鲁迅在给自己母亲的信件里也提及此事:“前天玻璃割破了手,鲜血淋漓……”信是1936年9月22日写的,“距父亲去世仅23天,有一张母亲和我在万国殡仪馆站在一起的照片,可以看到我右手腕包扎着纱布”。周海婴还记得,当年“父亲弯下身,细心地给我膝盖上出脓流血的伤口敷药的情景。每年闷热的夏天,晚饭后长着满身痱子的我,总可以跑到二楼,由父亲将痱子药水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亲用扇子扇干。这是我最快活的时刻,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有机会亲近父亲,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鲁迅曾在1919年写下《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他在文中谈及对后代的教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地)度日,合理的(地)做人。”10年后,周海婴的出现,让鲁迅真正地实践了“怎样做父亲”。
作为一个男孩,周海婴也偶然因顽皮挨打骂。“其实那只是虚张声势,吓唬一下而已。”他这样回忆。在鲁迅给自己母亲的信中也说:“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又说,“有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