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沈昌文讲述一个书商旧梦.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听沈昌文讲述一个书商旧梦

听沈昌文讲述一个书商旧梦   “乖觉”少年梦      1931年,沈昌文出生于宁波。用沈昌文的话来说,“父亲是上海大户人家好吃懒做的小开”,一辈子没有做过事,一天到晚只是抽大烟。于是家道迅速败落,三岁时,父亲去世,沈昌文和外婆、母亲以及姐姐一起躲债逃到上海。   由于母亲认定家道中落的原因是嫁错了上海人,宁波人是最优秀的,所以沈昌文从小在上海的宁波圈子里长大。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外婆还是认定好人家的孩子一定要上最好的学校,于是沈昌文冒充是一位在上海工部局工作的亲戚的孩子,从而得以进入上海工部局子弟学校――一个由英国人办的学校里上学。亲戚姓王,所以沈昌文读书时的名字实际上是“王昌文”。   十三岁时,沈昌文又冒充宁波人,开始了在南洋桥一家宁波人开的银楼里的学徒生涯。很快,他的机灵劲使他在众多来自乡下的伙计中脱颖而出。   那时候抗战刚胜利,首饰店所处之地是上海低级妓院聚集区,时常有烟花女子拉着美国大兵到银楼来买首饰。别的伙计一见到大兵就害怕,而沈昌文不但不害怕,还耍了一个小聪明,他用总统的名字招呼每一位客人“Hi,Mr.Truman(嗨,杜鲁门先生)”或者“Hi,Mr.Roosevelt(嗨,罗斯福先生)”,对方一高兴买卖往往就成交了。所以他总是店里业绩最好的伙计。      “坎坷”工作梦      1951年,恰逢人民出版社来上海招校对,他跑去报名。“当然,也做了点手脚。上海人都喜欢玩小聪明的。”沈昌文提起往事时乐不可支,一脸“坏笑”。他说当时人事干部是从延安来的,“不知道上海人会搞假冒伪劣这一套。”于是他通过一个文具店的同学,帮他印了一批信纸,并刻了一个图章,写上“上海《学习报》社,兹推荐本报记者沈昌文”。其实所谓上海《学习报》纯属子虚乌有。但也许是这一招奏了效,最后他竟然被录取了。   几个月后,沈昌文被从上海派到北京工作。他捡起了自己半吊子的俄语,不但自学还开始试着翻译苏联著作。他的“小聪明”又派上了用场,由于懂得会计、俄语以及出版,他走了一条讨巧的路子,翻译了两本书,一本是介绍苏联在编辑出版流程中如何实行定额???核,一本是《出版物的成本核算》。沈昌文说自己的投机投对了:“懂俄语的人不懂出版的事,搞出版的人不懂俄语,最后居然出版了。”   做校对,沈昌文曾把“抗美援朝”错成“援美抗朝”。不过,最惊险的一次是1953年的“洗澡运动”,也叫“忠诚老实运动”。沈昌文怀着一种虔诚的心理,把自己曾经做过的“所有丑恶的事情”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包括如何隐瞒“学徒史”造假开证明,包括朋友中有一个是小偷,包括为了挣钱上学曾帮资本家做过假账等等。“当时有一种观点,要把自己说得坏一点,才算忠诚老实。”沈昌文说,结果思想汇报交上去后,不久人事部门找他谈话,认为他“历史太复杂”,准备将他辞退回上海。   然而这时,他翻译的那两本书出版了,而且被时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的王子野看到,认为这个小校对是个人才,于是推翻了人事部门的决定,不但没让他走,还把他调到了身边当秘书。随后沈昌文平步青云,被评为“青年先进分子”,入了党,在党组织的张罗下结了婚,后来还进入候补领导行列。   当时的人民出版社下设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世界知识出版社三块牌子,所以沈昌文实际上已经迈进了三联书店的门槛。作为一个秘书,他要服务的对象很多,包括曾彦修、王子野、陈原、史枚等大知识分子。沈昌文和陈原坐对面,陈原是语言学家,而沈昌文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都能应答得上,特别是当时已经没有人懂世界语,而陈原发现面前的这个小字辈竟然还能说上几句,大为惊讶之余,从此对他青睐有加。沈昌文跟了陈原几十年,上世纪70年代末,陈原复出后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并最终把他扶上了三联书店、《读书》杂志当家人的宝座。      清醒“读书”梦      1986年,陈原、范用两位老人淡出,沈昌文担任了《读书》的主编。但沈昌文说自己编《读书》多半是业余劳动,主要的业务是编书,“好在有许许多多老人家、小人家在,我只是执行而已。”   提起当年《读书》的那些人,沈昌文恭敬有加。在《最后的晚餐》一书中,他还专门摘录了吕叔湘的一段忠告:“编《读书》这样的刊物,要脑子里有一个general reader(翻成‘一般读者’有点词不达意,应是‘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一般读者’)。要坚持两条原则:一、不把料器当玉器,更不能把鱼眼当珠子;二、不拿十亿人的共同语言开玩笑,否则就会走上‘同人刊物’的路子。”吕老还为《读书》总结了风格:“什么是《读书》的风格?正面说不好,可以从反面说,就是‘不庸俗’……可是这‘不庸俗’要自然形成,不可立志求‘不庸俗’。那样就会‘矜持’,就会刻意求工、求高、求深,就会流于晦涩,让人看不懂。”   沈公说自己“当时看了这些话简直是目瞪口呆”,他总结道:“文化之事,一旦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