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贻白胡同里戏剧大师
周贻白胡同里戏剧大师
他曾凭借《中国戏剧史》执中国戏曲史研究之牛耳,却一生饱经磨难,多次深陷囹圄,中年竟靠出卖自己的藏书维持生计,但是,他毕生矢志不移地钻研学术,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学术信仰。
他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参加过上海滩上的左翼文学与左翼戏剧阵线,又在新中国成立前毅然从香港回归,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临终前却被称之为“反动学术权威”。
他出身湘剧演员,既没留洋,也未读过大学,却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在而立之年以后不断抛出了一部部话剧、电影和学术专著,蜚声剧坛。由巴金创作、他担任编剧的电影《家》在半个世纪之后仍能入选中国50部经典电影;20世纪40年代即与钱穆、钱基博、夏承焘等学者一道,被上海复旦大学等聘为讲座教授,但是,在他逝世时,讣告上竟以“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头衔冠之……
他就是周贻白,这个本不应该被忘记的戏剧大师。
名师高徒
“他在屋里憋了三年,靠卖旧书过日子,每天只吃一碗馄饨。最后,他终于写出了《中国戏剧史》。”
这是2005年4月21日《南方周末》登出的一篇采访。被采访者是戏剧史家周华斌,文中的“他”,就是周华斌的父亲、中国戏剧史研究的先驱周贻白。他的《中国戏剧史》的不同版本,近年来分别被收入了上海的“世纪文库”和湖南的“湖湘文库”。
“卖旧书”,乃是卖自己的藏书,这绝非是故意“夸穷”――尚有买书者为证。一位学者曾在一篇文章中作如是回忆:自己当初在无锡当小学老师时,常在旧书店买到扉页上有“贻白藏书”印章的旧书,一打听,卖书者不是别人,正是著名学者和编剧家周贻白。
这位年轻的小学老师因为被卖的这些旧书上的名章,激发了对周贻白的兴趣。他开始主动打听关于周贻白的信息,了解到“周先生生活很困难,经常卖书度日”,于是对这位声名卓著的学者油然产生了敬意。1946年,这位年轻的小学老师凭借一股子韧劲儿和对学术的热情,考上了周贻白执教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
这所学校因钱基博(钱钟书之父)、章太炎、钱穆、周谷城、胡曲园、陈衍、朱东润、夏承焘、饶宗颐、周贻白等学者的执教而被当时的学术界称为“南清华”,与这个年轻人同窗就读的还有日后成为“南北二钱”的钱仲联、上海大学校长的钱伟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文学史专家蒋天枢以及南京大学教授陈中凡。
名师高徒,前面一串学者的名字,继承着从桐城派到五四再到当代的文化传统。但是随后的年轻人,在当时的无锡国专都穿着一样的粗布长衫,抱着字典与课本,穿梭于教室与宿舍之间。生活朴实而单调,仿佛除了学问二字,别无其他。
但是,这个年轻的小学老师却对学问有着比别人更为浓厚的兴趣,他不止一次地与同学敲开周先生的房门,向周先生请教各种问题。那时这位小学老师还年轻,有着冲动的学术理想,而正在埋首奋笔的周先生却并不因为这些学生的贸然打扰而有何怠慢。周先生待人“坦率诚恳”,“常常放下手里正在写作的工作,与几个学生谈做学问的事”。
后来,“伯乐识马”的周贻白将这位好学的学生引荐给了当时中国戏剧界的前沿人物――田汉与洪深。照此发展,原本这个年轻人可以成为中国戏剧界的专家,但是却因学生运动而被迫退学,周贻白也因政局变动去了香港。待到1954年,两人再次重逢,周贻白仍然是闻名全国的戏剧史专家,但这位年轻人已到中年,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年轻讲师,主攻方向是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学。
小学老师不是没有成长为大师的可能。虽然周贻白早已过世卅载,但这位当年的年轻人却未负周先生的厚望,现在已名扬海内外。凭借当年无锡国专群星璀璨的诸位学者打下的学问底子,凭借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与对敦煌学的深刻见解,这位小学老师成了当代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学者之一,而且先后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名誉院长――冯其庸,周贻白真正意义上的学生。
人民作家
说周贻白是一个学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并具大家风范。其以文史研究为纲、场上研究为目的戏剧史理论体系,早已被海内外学术界所认同。同时代的张庚、郭汉城、傅惜华等学者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众多学者无不沿着与周贻白同样的路子,进行着戏曲史的深入探索。
说周贻白不止是一个学者,是因为他还是一个爱国者、作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不满日本人为中国戏剧编史立传,宁肯自己卖藏书、每天只吃一碗馄饨也要立志写出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戏剧通史。他左手做理论探索、整理古籍史料,右手搞文学创作,独立编剧二三十部。而且,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南国剧社、北伐战争、海员工会、左翼剧坛都有他的身影。作为作家的周贻白是成功的,作为爱国学者的周贻白是实至名归的,作为社会活动家的周贻白是不孚众望的,这是那个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写照。
这是一群文化先行者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