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顺试验科学发展前瞻性探索(上)
安顺试验科学发展前瞻性探索(上)
编者按:
20年前的春天,在黔中大地的安顺启动了一场默默无闻的伟大“试验”,“试验”的主题叫着“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经济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
正是这样高瞻远瞩的“试验”,促使安顺率先探究了“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的理念,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寻求着科学发展之路,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近20年来,安顺各族人民以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一种精神悄悄地“探索”、“实践”,即使走过多少曲折的道路,接受各种纷繁的“论争”,都没有阻碍着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步伐,他们用行动、用数字给全省、全国讲述了“安顺话”。
近20年风雨兼程,安顺的一草一木发出鲜活的声音,安顺的和谐演进缔造了一幅光辉的蓝图。于是,在安顺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本刊与安顺市委组织部一道,组成了安顺试验区专家咨询组,上跑北京,切实地领略那些资深“大家”的评点;而下就是深入安顺的城乡、院落,深入企业、基层,用手中的笔去记录那些把文章写在黔中大地的各级干部群众,以此告诉人们,安顺试验区近20年是怎么探索、实践的,安顺的“试验”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
从“商业之盛,甲于全省”说起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许多推行改革开放的区域进行了众多的“特区”试验,但是,在封闭的贵州,也许是因为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制约,没有“特区”的优势却悄悄地进行着“试验区”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位处黔中大地的安顺,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自倡导下,进行着当时难以让外界捉摸和领悟的“试验”,因为该“试验”的主题是“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的关键词是“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而要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其前提条件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加快经济发展。
于是,“安顺试验区”的名字悄然进入国人的视野。在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高原地带搞“试验”,究竟安顺具备何种潜在的优势呢?
?? 打开尘封的历史长卷,从地理位置上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的安顺,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除了享誉中外的旅游圣地(黄果树大瀑布、龙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外,历来也是黔中商贾要埠,商业繁盛之地。西汉初年,铁器已开始入境,同时已见?酱、髦牛、蜜、丹砂等产品销售。到清嘉庆道光年间,不但是贵州棉纺织业的贸易中心之一,而且还是西路百货的集散地。当时就“贾人云集,远胜贵阳”。在早期的工商业发展方面,手工业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安顺布、五色扣布远近闻名。清末,铁器、刀剪、京果、皮革、酿造、印刷等手工业兴盛,民国时期长盛不衰。酒类、皮革、三刀等产品畅销市场。清末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和鸦片的输出和洋纱洋货的输入,安顺逐步形成棉花、土布的交易中心,商业远胜贵阳,有“甲于黔疆”美誉。民国形成“四大商号”商业集团,业务往来于江南、华南各省的大中城市,有“商业之盛,甲于全省”之称。
在贵州,安顺市的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初期大量是小商品生产,后来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以至私营经济比较活跃,形成有服装布匹、饮食店、百货店、烟酒糖店等专业市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安顺的商业发展日趋繁荣,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商品市场就有2000多个摊位,市场内的商品已发展到针棉织品、床上用品、文化用品、小五金、服装、鞋袜、家电、药品、玩具等几千个花色品种,上万个规格型号的商品,有13个省、56个县(市)的国营、集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涌入安顺的小商品市场经营,部分港台商人还前来投资兴办企业。一些特色产品如蜡染、布依地毯、酒类、机械产品等,就已经走出国门。据有关资料显示,1980年的蜡染产品出口额达33.98万元;1980年向外贸部门供货的布依地毯达2017072平方米;1980年的安酒出口量为31.57吨;1990年商品零售总额4亿元,集市贸易成交总额2.18亿元,对外贸易28401万美元。
从历史的纵深看,正是早期工商业之繁盛的优势,加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出台,安顺在贵州确实有许多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优势和潜力,特别是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行业都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壮大,各种经济成分比例的反差十分突出。基于这样的境况,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进行深化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必然。然而,从横向比较而言,贵州作为地处内陆的“三不沿”省份,经济总量小、基础差,社会经济仍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1987年,人口占全国2.85%的贵州省,社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77%和1.28%。而1987年贵州处于“当年财力与支出相抵,年终结余1800万元”的状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