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春天足迹(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觅春天足迹(上)

寻觅春天足迹(上)      题记:基金会一步一个脚印,由点到面,足迹斑斑,走过了20年,犹如散落在迂回道路上的簇簇星火,昭然可见。现在回想起这一段艰苦的创业历程,仍使我和我的同事们激动不已。   引自 邓朴方: 《与春天同行》   看起来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掂起来却是那么厚重。它经过了时间长河的验证,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磨砺,却始终保持着它那鲜活思想的朝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      1985年9月,利用转业前的休假机会,我从边陲云南来到首都北京,开始了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熟悉和参与部分工作的试用期。   一走进位于西直门大街172号的基金会临时办公楼,就能分明感受到那紧张、忙碌的氛围。楼道里,匆匆疾走的工作人员身影,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使我恍如又置身在火热、沸腾的军营。在一间布置十分简单的办公室里,基金会副秘书长薛恩元、党办负责人刘鸿钦热情地接待了我。老刘笑着说:“我们这里有好几位转业干部,你将要去的宣传部负责人刘刚奇是从北航毕业的,做残疾人工作,大家都是新兵。”   一张笑脸、一杯清茶、几句话语,一下子就缩短了我们的距离,使我感到十分亲切。   恩元同志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递给我:“这是朴方同志主持制定的《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是指导基金会工作的重要文件。你拿回去好好看看,然后写一篇体会,好吗?”我意识到这可能是考核的一部分,点点头,郑重地接下了它。   那天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不到8000字的《提纲》。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在心灵上,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马上提笔匆匆记下了读后的第一感觉:   我曾在军医大学学了6年医,在部队从事了17年的临床和医院管理业务;不久前,又经历了云南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洗礼,自以为对伤残人士应该很了解了。以前在教科书里,在军旅生涯中,一直习惯地称他们为“残废军人”或“残废人”;耳熟能详的是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并依此作为我们的职业道德准则;作为医务人员,我们通常以救助者的身份出现在伤病员面前,而他们则往往是无助的、是被救助者。凡此种种似乎从来??是如此,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我也从未怀疑过。   《提纲》让我第一次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疑惑:   残疾了,是不是就等于“残废了”?为什么我们的词典中一直把“残”与“废”连在一起?既然有“革命的人道主义”一说,难道还有所谓“反革命”的人道主义吗?人道主义的实质是什么?究竟谁是“救助者”?   《提纲》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的疑问。然而要真正读懂它,则需要我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去实践、去琢磨,得出自己心悦诚服的答案。   现在回想起来,19年前的这些感受虽然十分粗浅和幼稚,但却是真实的,或许还带有点普遍性。看起来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掂起来却是那么厚重。它经过了时间长河的验证,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磨砺,却始终保持着它那鲜活思想的朝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   不久,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组对常年坚持帮助北京市病残青年俱乐部,开展读书联谊活动青年志愿者的专题采访。央视很重视这个选题,认为对培育当代青年助人为乐、扶残助残的道德风尚很有意义。   然而在采访中,青年朋友却异口同声地说,不要采访我们,但一定要到孙大姐家去看看。是孙大姐和俱乐部的残疾朋友们,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我们,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面对揪心的困苦,什么算是坚强的人生。被青年朋友亲切称为孙大姐的孙恂,是俱乐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几天后,我陪摄制组来到西城羊肉胡同一个低矮的小平房,这便是北京市病残青年俱乐部的活动场所,也是孙恂的家。孙大姐躺在一张木板床上,微笑着招呼我们。   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几个简易的大书柜,占据了房间的“半壁江山”,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在临床边的窗户上端到对面门框系着一条结实的尼龙绳,小厨房里也同样系着一条。觉察到我们疑惑的眼神,孙恂笑眯着眼睛,问我们:猜猜看,那是做什么用的?我们都没吭声。她说,这是我的发明,请朋友特地拴上的,拽住它,我就可以行走自如了。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孙恂的病很罕见,叫“重症肌无力”。全身的肌肉都处于松弛状态,甚至连眼皮也抬不起来,全靠服用激素来维持生命。望着眼前这位呼吸肌群随时可能麻痹、游走于生死之间的女同志,我无法想象她怎样拽住尼龙绳,在小屋里一点点挪动柔弱的身躯,锻炼、读书、洗衣、做饭,怎样以广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和豁达的情怀,温暖着身边的残疾朋友和一批批慕名而来的青年志愿者的心。   我和栏目策划杨东、主持人肖晓琳,以及在场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眼眶里盈动着滚烫的泪花。那一瞬间,是心如火灼,还是心在燃烧?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位,还是相互换位的人生思考?我一时说不清。   这也是我到基金会工作后,始终难以释怀的一种刻骨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