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意志戏剧舞台上阿Q
德意志戏剧舞台上阿Q
德国阿Q的命运
1983年12月22日,圣诞节前夕。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首都柏林。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德国的阿Q在此时此地实现了自己的宿愿之一:他终于得到了小尼姑(修女),虽然凭借着暴力。施暴之后,阿Q吃惊地发现:小尼姑死了!
处理好小尼姑的尸首,阿Q和同住的王胡继续喝酒,在酩酊大醉中憧憬着伟大的革命,幻想着推翻他们既畏惧又痛恨的“老爷”。就在他们喝高了的时候,革命发生了。更令他们郁闷的是,他们坚信本该作为被革命的“老爷”,却摇身一变,成了革命的领导者。
次日清晨,“革命老爷”下令逮捕了阿Q,罪名并非昨晚的强奸和杀人,而是莫须有的盗窃。革命的铁拳尽管并不准确,却依然是坚硬的:阿Q被判处了死刑并立即执行。
在荒诞和血腥中,阿Q结束了他的德国故事。
在东柏林德意志剧院大厅首演的话剧《阿Q的真实故事》,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随后几天的门票,立即成为抢手货……
海因:“移民”中介
帮助阿Q“移民”到德国的,是一个名叫克里斯托夫?海因的剧作家。
海因是东德人,却因“政治成分”不好,在西柏林求学。就在东德政府不断收紧对西柏林的封锁前,已经在西柏林生活多年的海因却在1960年回到了东德故乡莱比锡,这时他16岁。在1961年柏林墙建造起来之前,据说有将近250万的东德人涌入了西柏林,海因却走了一条相反的路。
因为西柏林的生活经历,海因没能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戏剧,可他并没有放弃对戏剧的追求。后来,他为瑞士剧作家、导演本诺?本森担任助手,而本森此时正是柏林“自由人民剧场”的负责人。
在本森帮助下,海因做了“戏剧助理”。自1973年(29岁)起,他终于成为专职剧作家。然而从成果来看,他非常失败:5年间他虽然完成了十七部剧本,却只有一部半得以通过审查而上演。
1979年,本诺?本森因不满当局干涉演出,离开了东德。海因也被剧场领导扫地出门,他当时完全有机会和本森一起离开东德,可是他选择了留下。
生活是现实的:海因靠当翻译、给电台写广播稿,艰难地维持一家大小的生活,他的一切生活细节都被东德秘密警察监控。
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海因反而迸出了艺术的火花,1982年他凭借小说《陌生的朋友》一举成名,并在东德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1983年,他将鲁迅的《阿Q正传》移植到德国背景下,创作了话剧《阿Q的真实故事》,更是掀起大辩论。
阿Q的德国生活
虽然“移民”到了德国,阿Q的境况还是和在中国时一样糟糕。他和王胡一起住在破庙中,屋顶还有个大洞,风雨无遮。更令他烦恼的是,天气也和他过不去,几乎天天下雨。
整部戏的场景,始终是那个破庙,暗示着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能住进这破庙,对阿Q和王胡来说,已是相当不容易。尽管深深受害于屋顶的大洞,阿Q和王胡却根本不屑去修补它,而是天天忙着高谈阔论,向往革命。
他们被掌权的“老爷”控制着,作为“老爷”代表的守庙人和乡村警察可以对他们为所欲为,他们因此而坚信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将“老爷”推翻。
和中国阿Q不一样,德国的阿Q变得有学问了,满嘴的哲学和政治学术语,尤其陶醉于“无政府主义”这个词的音节。阿Q虽然不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却声称“这是个好词”,“锋利而且有力”。他因自己的处境,充满了对暴力和毁灭的向往,自己也常念叨:“我充满了仇恨”,幻想着“把自由的敌人、人民的敌人像小猫一样掐死”。
德国阿Q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进了趟城,衣着光鲜地回来了,据说是他经商成功了。他带回了好些时尚的奢侈品,吸引了村里的上层人物,连那个从不露面的“老爷”,也派人前来购买。阿Q为心仪已久的小尼姑(剧中改称修女)留下了一件高档晨褛。小修女(尼姑)被这件美丽的衣服吸引,忘记了应有的警惕,在风雨之夜前来破庙,终于遭遇不测。
与阿Q相比,王胡是更为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阿Q对金钱、性、权力等充满了欲望,而王胡的所有人生欲望似乎都被磨平了,心如死水。唯一的爱好就是教导阿Q要读些书,才能真正理解“无政府主义”这个“美丽词汇”的含义。在阿Q被处决后,王胡才表现出了一点点“欲望”:一方面担心命案会牵连自己,另一方面也贪图阿Q留下的那张破床垫,终于卷“垫”逃跑。
这一连串看似布局相当散漫的荒谬事件,通过剧中人物的大量对话串连起来,海因自己总结道:“阿Q是被一个他所不能理解的时代所强暴的,是体系化的社会暴力的殉道者。”
剧场外的荒诞
在中国被当作反封建大旗而高高举起的《阿Q正传》,在东德则似乎成为讽刺现状的居心叵测的“恶搞”。
“阿Q”这个形象,在德国并不陌生,早在1928年就被翻译介绍到了德国。二战之后,德国分裂,东德力推鲁迅。但随着中苏大论战,鲁迅也成为忌讳的话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