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培良在“人类的艺术”文艺思想建构下的艺术学体系.docVIP

向培良在“人类的艺术”文艺思想建构下的艺术学体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向培良在“人类的艺术”文艺思想建构下的艺术学体系.doc

向培良在“人类的艺术”文艺思想建构下的艺术学体系   引言   对于向培良,学术界对其还相当陌生,因为在很长一段时期,现代文学史、现代思想史对他提及甚少。但是,作为一个在创作和理论上均有不凡表现的作家和学者,向培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谓盛名一时。只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向培良的作品和文艺理论着作长期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遭受着漠视和摒弃。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学界学术史研究风气的兴起,向培良在戏剧和艺术学理论建构方面的成绩才得到一些学者的注意,并有了一些相关的述评。   但由于没有相关的向培良专题研究成果支撑,学术界对向培良学术着述成果的意义认识还相当有限。向培良的艺术学理论,尽管独出机杼,别具一格,显示出融汇中西文论的巨大勇气,但由于其“人类的艺术”文艺观遭受过鲁迅及其他左翼文艺理论家的讥嘲和批评,因此,对于这样一位被定性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走卒”[1]的学者的艺术理论,长期受轻蔑或冷落是势所必然。只是,当历史的政治风云逐渐消散,再次返回现代文学历史现场的时候,我们发现: 向培良与鲁迅及左翼文艺理论家们关于文艺观方面的争论,向培良在“人类的艺术”文艺思想建构下的艺术学体系,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图景,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1929 年 11 月,向培良在其主编的上海版《青春月刊》第 1 期发表了论文《人类的艺术》,正式提出了“人类的艺术”的主张,标志着向培良基本艺术观念的形成,因为向培良自提出这个饱受诟病的文艺观点之后,中间虽经《人类艺术学》( 提要及绪论)[2]、《艺术通论》等文及专着发展、补充,但其文艺基本观点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那么,向培良的“人类的艺术”文艺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的艺术”具体内容如何? 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东西? 向培良的“人类的艺术”观是不是有意跟普罗文学所提出的阶级的文艺观相对抗? 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向培良的思想立场已经由无政府主义向中间立场乃至右翼靠拢( 就像鲁迅所讽刺的,此时的向培良已由“狼”变成“巴儿狗”) ? 我们认为,只有结合此问题发生的历史语境,从具体文本分析出发,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完满的回答。   向培良的“人类的艺术”提出后,曾遭到鲁迅及其他左翼文艺理论家的讥讽和驳斥。鲁迅说: “现在有自以为大有见识的人,在说为人类的艺术。然而这样的艺术,在现在的社会里,是断断没有的。看罢,这便是在说为人类的艺术的人,也已将人类分为对的和错的,或好的和坏的,而将所谓错的或坏的加以叫咬了。”[3]而在《上海文艺之一瞥》这篇着名演讲中,他更是把向培良和叶灵凤等人相提并论,对其称“狼”呼“狗”,是“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冯乃超则说: “我们在讨论艺术领域上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艺术运动的意义时,我们不能够离开其现实的任务所在,而抽象地加以解释就算了事”。经过一番论证,他认为,“人类的艺术”要达到其最后目的,不能不经过阶级艺术的过程。他认为向培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是歪曲的[4]。对此,向培良在《答鲁迅》一文中进行了自我辩护:   我在十八年春写《人类———艺术———文学》,已确定个人艺术之观念。此后编青春月刊( 其实奔流尚在,萌芽初起) ,引申之为《人类的艺术》一文。而冯乃超氏则有评文,大意谓人类的艺术是好的,但必经过阶级的艺术。普罗文学初盛,我僻居湘南,也无所闻见。后此来沪上,艺术戏社诸君曾屡次约我入社,我终以不能赞同普罗艺术,没有加入。   在这里,向培良把自己“人类的艺术”文艺观确立的时间定为 1929 年。这应该是符合事实的。早在1928 年 4 月,向培良在长沙华中美术专科学校教书时,便与中学同学朱之倬等人组织葡萄文艺社,出版纯文艺刊物《葡萄文报》周刊,附于《国民日报》,向培良在《开始的话》中,宣称“艺术是人类基本行为”,文艺“源于人类的内在”,这是向培良“人类的艺术”文艺思想的滥觞。同时,我们认为,一种文艺思想的形成,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并且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定有一些内在和外在的一些原因促成了某种思想的产生和定型。   根据现在掌握的材料来看,首先,向培良自我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教育熏陶等因素,对向培良“人类的艺术”文艺观形成有重要影响。自幼丧母,与父亲、继母的关系一直不是很融洽,小学读的是教会学校,中学虽然读的是新式学校,也几乎读遍了《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上的所有的文章,开始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并抄了一份鲁迅译的爱罗先珂的剧本《桃色的云》。向培良后来回忆说: “这个剧本不独引我走向文学的路,并对以后有很大的影响,我的文学思想从对《桃色的云》若干阶层的迎和拒之间发展着。”   [5]爱罗先珂的剧本《桃色的云》中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是学界公认的。1922 年秋,向培良考进了当时的北京私立中国大学就读,但未及一年,当以蔡元培、鲁迅、爱罗先珂等人为校董的北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