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docVIP

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doc

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董源的山水画被赞为“平淡天真”“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天下第一”等。从后人的极力称赞中我们可以知道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可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直到元代他的价值才被充分挖掘出来,并成为后世山水画家争相摹习的对象。   一、董源地位之变迁      董源字叔达,钟陵人,五代南唐中主、后主时曾任“北苑副使”,故画史中称他为“董北苑”。《图画见闻志》一书中这样评价董源:“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由此可知,董源的山水画有水墨和着色两类。   董源在北宋中期之前是没有地位的,这可以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到,如北宋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中写道:“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正(范宽)与(李)成称绝”,李成和范宽位列神品;《五代名画补遗》中,山水门也只列出了荆浩与关仝二人为神品;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也只推崇关仝、李成与范宽三人,标榜三人为“三家鼎百代,标程前古”。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董源在北宋中期之前的画坛的地位并不高。   但是到了北宋中后期,这种状况就发生了改变。北宋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很重视董源。他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挺劲,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画史》)与米芾同时代的沈括也推崇董源,他说:“江南中主时,有北苑史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梦溪笔谈》)这足以看出米芾和沈括对董源的重视。   到元代,董源的地位更加显赫,学习董源的人逐渐增多,到元末四大家时,董源的地位可以说真正得到了确立。黄公望说:“山水之作,昉自汉、唐,古笔遗墨,不复多见。米南宫称董北苑无半点李成、范宽俗气,一片江南也……作山水,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写山水诀》)黄公望把董源在画史上的地位比作了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此外,元代绘画评论家汤垕在其《画鉴》中也写道:“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元(董源)又在诸公之上。”宋人称关仝、李成、范宽为“三家山水”,而汤垕却把董源、李成、范宽称为“三家山水”,并说:“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此时,董源俨然成了山水画史中最重要的人物,无人能望其项背。到了明清两代,董源的地位更加无人能比,董其昌尊他为“南宗”远祖,“文人画”远祖。清代“四王”之一的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惟元季大家正脉相传。近代自文、沈、思翁之后,几作广陵散矣。”董源、巨然一脉成了画坛的正宗,只此之外全都是外道。从上可知,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中的地位从北宋中后期开始上升,到元代才得以确立,后成为正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二、董源地位变迁之原因   前面说到董源在北宋中期前是没有地位的,当时受世人推崇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山水画家是关仝、李成、及范宽。由于五代宋初的长期动乱,大批名士都浪迹山林隐居起来,而世人又比较推崇这些心性阔达、博学多识但又不受现实困扰的隐逸之士。如“荆浩,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偶五季多故,遂退隐不仕……”   (《五代名画补遗》),“李成,世业儒,善文,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放意诗酒,欲兴于画……”   (《图绘宝鉴》),“范宽,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圣朝名画评》)。而董源为南唐“北苑副使”,应该是官或者吏了,再者他又经常为南唐宫廷服务,“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太弟以下侍臣、法部、丝竹,周文矩主之。阁楼、宫殿,朱澄主之。雪竹、寒林,董元(源)主之。池鱼、禽鸟,徐崇嗣主之……”   (郑文宝,《江表志》,卷2,引陈葆真《李后主和他的时代——南唐艺术与历史》)。另一方面,董源当时应该是以青绿山水见长,而水墨不受时人重视。《宣和画谱》中记载:“大抵源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然画家止以着色山水誉之,谓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所画,信然。盖当时着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于时。”这足以断定当时董源是以李思训风格青绿山水而闻名于世的。   到了北宋中后期,董源的地位有所改变,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米芾、沈括等文人的极力推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美术史家童书业先生认为,“米芾为了抬高自己的画格而伪造了董源的画迹来托古改制,而沈括是上了米氏的当,把米氏所伪造或妄指的董源的画认为真迹了。米芾之所以托古改制是因为他性格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